汉代中原地区城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10:15

  本文关键词:汉代中原地区城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汉代 中原地区 城市


【摘要】:汉代在政治上实行郡县和王国并行制度,经济繁荣昌盛。中原地区的城市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汉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城市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总体来说中原地区的汉代城市在分布上面呈现出北密南疏的特点并影响至今。 本文将根据史书记载并结合大量的考古发掘报告,对中原地区的汉代城市做一简单的论述。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原始社会时期中原地区的地理状况谈起,考古方面中原地区最早的城市遗址为郑州西山遗址,可将中原地区城市的出现时间推前到原始社会的末期或是夏初,并论述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乃至秦朝城市的大致分布及发展状况,为汉代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详细叙述汉代城市发展的整体情况及区域发展状况。中原地区城市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黄河沿岸的城市分布比较密集,其中尤以河南地区、梁宋地区、河内地区、南阳和颍川地区、郑卫地区等地的城市数量最多,发展的速度最快,规模较大,经济也较其他区域更为繁荣。 第三部分:中原地区的汉代城市同全国其他地区的汉城一样,多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建城,城市的形状多呈方形或长方形,也有一些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而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城市的规模不一,布局也各具特点,城郭的构筑均为黄土夯筑而成。 第四部分:城市的发展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当然促进城市的发展,但是一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却会在不同程度的破坏着由夯土筑成的城市,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汉代 中原地区 城市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导言8-14
  • (一) 研究现状回顾8-10
  • (二)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10-11
  • (三) 我的选题11-12
  • (四) 研究的方法12-14
  • 二、汉代中原地区城市溯源14-21
  • (一) 原始社会至夏代中原地区的初期城市14-17
  • (二) 商、周时期城市的分布及发展的状况17-18
  • (三) 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原地区城市发展的状况18-21
  • 三、汉代中原地区城市的发展21-34
  • (一) 城市整体的分布发展概况21-25
  • (二) 汉代中原地区城市区域性发展25-34
  • 1. 河南地区26-27
  • 2. 梁宋地区27-28
  • 3. 河内地区28-29
  • 4. 南阳、颍川地区29-31
  • 5. 郑卫地区31-34
  • 四、汉代中原城市的建设及特点34-46
  • (一) 城市的选址34-35
  • (二) 城市的形状35-36
  • (三) 城市的规模36-37
  • (四) 城市的布局规划37-41
  • (五) 城郭的构筑41-46
  • 五、汉代城市发展的促进和制约因素46-52
  • (一) 经济的繁荣促进城市的发展46-47
  • (二) 政治上的优势促进城市的繁荣47-48
  • (三) 自然因素对城市造成的破坏48-52
  • 1. 水灾49
  • 2. 黄河水患49-50
  • 3. 地震灾害50
  • 4. 人为破坏50-52
  • 附表 汉代中原地区城市遗址一览表52-61
  • 参考文献61-64
  • 后记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天艺;王勇刚;;延安出土的汉代陶仓V鱗J];收藏;2011年08期

2 吕红亮;李永宪;陈学志;范永刚;杨青霞;王燕;;汉代川西北高原的氐人聚落:九寨沟阿梢垴遗址考古调查试掘的初步分析[J];藏学学刊;2010年00期

3 张骏;;汉代的剑术演变与刀术兴起[J];兰台世界;2011年14期

4 李玉洁;;“龙”文化探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张书畅;;论汉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的形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6 傅亮;;浅谈出土文献中鸠杖与汉代养老制度[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7 马兰;;从《释名·释床帐》解读汉代家居文化[J];华章;2011年14期

8 杨东科;;山西大槐树与明初移民[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1期

9 刘军;;汉代军事后勤思想述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徐蕊;;关于汉代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香;赵小燕;董苗菊;;浅谈中原地区的三季彩化[A];河南风景园林——2003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3年

2 杨保森;;中原地区民国将领群体结构分析[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3 王玲宁;;中原地区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以河南为例[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周章保;姚合法;曾正清;;中原地区深层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5 郝建平;;汉代统治思想变迁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姚宏杰;;汉代博士选试制度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齐扬;杨军昌;;X射线探伤技术对汉阳陵陶俑、陶动物成型制作工艺的初步分析[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宋国晓;;浅论中原古建彩画与官式彩画的异同[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9 张民服;;试论清代中原经贸业的发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10 王在选;;一个宽待被俘军官的故事[A];老兵话当年(第七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建强;汉代的陶厕[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那吉;全面系统研究中原地区民族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罗宁毅 张雪;泰和有座汉代古城[N];江西日报;2002年

4 郑州大学文学院 张敏;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汉代科技 曾世界领先[N];北京日报;2000年

6 记者 刘云伶 刘翔霄;山西集中发掘一批汉代空心砖墓葬[N];光明日报;2002年

7 张驭寰;中原地区唐、宋、明塔有何区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8 朱丽秋;罕见的汉代陶牛[N];中国文物报;2002年

9 周军 关永建;中原区域供应协作机制启动[N];中国石化报;2005年

10 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刘进修;中原地区尿素走势分析[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2 许大海;汉代艺术设计思想要义[D];苏州大学;2005年

3 李俊方;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郜积意;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复旦大学;2005年

5 陈一梅;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许健;汉代礼法结合综治模式的确立及其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9 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巩宝平;汉代民间力量与地方政治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玉兰;汉代中原地区城市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2 谢明伟;汉代匈奴的内迁及其社会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杜庆余;汉代田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刘朴兵;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杨舒眉;汉代宫廷女性生活探微[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徐蕊;汉代妇女服饰的考古学观察[D];郑州大学;2005年

8 高汝东;汉代救灾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张超;汉代“家”称谓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卉;汉代金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35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35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7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