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水灾及政府治河、赈恤措施

发布时间:2017-11-14 02:33

  本文关键词:两汉水灾及政府治河、赈恤措施


  更多相关文章: 两汉 水灾 治河措施 赈恤措施


【摘要】: 本文利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和气候学等相关知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史记》、两《汉书》、《资治通鉴》,得出两汉水灾只有98次记载,在近两千多年内属于爆发较少时期。 两汉时期的水灾虽然次数不多,但有鲜明的特点。 从爆发时期来看,高后时期、元帝时期、成帝时期、光武帝时期、和帝时期、安帝时期、桓帝时期和灵帝时期是两汉水灾发生的8个高峰时期。从爆发季节来讲,夏秋两季是水灾的集中季节。 从爆发地域来分析,水灾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又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原因,干旱少雨,所以水灾也少。 从爆发规模来说,大灾较多,连灾现象比较突出,还出现了海溢。 黄河决、溢在西汉突然多了起来。原因可以从四方面考虑。一是黄河自古多泥沙,使得河床到西汉时下游有些地段已经高出两岸平地,河道行洪能力下降;二是两汉时期属于我国气候由温暖期向寒冷期转变的时期,气候变化不定,容易形成水患;三是河道治理措施不当,多堵少疏,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四是黄河中游地区生产方式在秦、西汉时期由以畜牧业为主转为以农耕业为主,水土流失增多,进一步淤塞河道,更容易造成黄河决、溢。 两汉时期造成水患的河流除了黄河,还有长江、汉水等,这些河流造成的水灾规模并不小,但两汉政府治理水灾时只注重治理黄河,对其它河流则少有关注。 由于西汉时期黄河水患比东汉时多,故政府治理河道的次数也更多。西汉时六次治理黄河有五次都只注重堵塞决口,决口虽然被堵住,但河床淤积下来的泥沙仍得不到清理,反而会愈积愈多,更易形成决、溢,所以,西汉时的治理方式是不甚妥当的,西汉时期黄河水患也就得不到控制。东汉明帝时期,经济已经发展,大规模地治理黄河的时机到来了,王景总结前人治河经验,对黄河进行了系统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王景治河后,政府汲取西汉时期治河后不再细心管理的教训,加强了黄河的管理力度,并对河道有几次大规模的局部整修,增强了堤岸的稳定性。 两汉时期水灾发生的次数很多,所以,政府重视对水灾的赈恤。两汉政府在先秦时期救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央集权国家的优势,能够做到大范围地移粟就民和移民就粟。在减轻灾民的负担上,对租赋的蠲免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对溺死者和弱小灾民的安置也有详细规定。有时,政府还指导灾民进行生产自救,或是鼓励官吏富民赈恤灾民,,动用了民间力量。为了保证赈恤的成功完成,政府实行监督体制,经常派博士、谒者、谏大夫或光禄大夫等循行。总之,两汉政府赈恤工作做了不少,有许多措施以后的历朝历代都继承和发展了,但与实际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许多不足,没有完全解决好水灾造成的严重后果。灾民问题解决不好,容易消弱政府的统治基础。在王朝的后期,社会矛盾已经日益激化,赈恤问题没有做好,更易使流民增多,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家胜;;民国时期淮河水灾与灾害救治——以安徽淮河流域为考察对象[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谭玉秀;;1932年松花江流域大水灾述略[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3 青分;周魁一;;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J];国学;2011年08期

4 星语静寂;;孔雀王朝[J];男生女生(金版);2006年09期

5 孔祥成;;民国时期政府救灾的粮食调控政策及措施——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02期

6 熊婧;;美丽曹力[J];中国卫生产业;2010年11期

7 王文忠;;阜南县柳编产业的历史沿革及工艺发展[J];新闻世界;2011年07期

8 李玉洁;;葛天氏之乐反映的古代风俗[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马可;;古代官场如何说话[J];温州人;2011年09期

10 孔祥成;刘芳;;从1931年大水看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救灾关系博弈[J];中国农史;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雅龙;;现代城市水灾浅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袁学所;;几种旱地作物水灾后的田间管理对策[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农业与气候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玉印;;鹿邑县主要灾害类型之成因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匡晓燕;朱业玉;席世平;潘攀;;河南水灾变化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夏汉平;;论长江与珠江流域的水灾、水土流失及植被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工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郭增建;秦保燕;;1999~2000年黄河可能发生大水灾[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李奇林;蔡学全;周瑛;刘斌;黄子通;;水灾医疗应急救援的组织和程序探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6年

8 汤木生;;经济建设忽视人的生存保障就是盲目“发展”[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9 曹尧德;;试论大禹精神[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10 张永利;张建平;;道路水灾监控与预警技术初探[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友文;从沙兰水灾看校园安全[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王金宝 宋东明;水灾过后须防控畜禽疫病流行[N];农民日报;2005年

3 记者 王传军;日本研究显示亚洲或将经历更严重水灾[N];光明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李钊;春夏之交全球水灾频发[N];科技日报;2010年

5 ;香港拨款赈济内地水灾地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主笔 赵翔;水灾不可全怪天[N];工人日报;2010年

7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朱相远;水灾面前思缺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海楠;水灾成患 泄洪不畅谁之过[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9 本报驻曼谷记者 吴建友;泰国遭罕见水灾[N];光明日报;2010年

10 王义伟;台湾为什么老有水灾[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3 武艳敏;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卢勇;明清时期淮河水患与生态、社会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向常水;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丹;论王权的夺取和捍卫[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伟;两汉水灾及政府治河、赈恤措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苏远渠;清代山东运河水灾与两岸农村社会经济[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高岩;明清时期四川地区水灾及社会救济[D];西南大学;2010年

4 刘力川;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甘海根;明代江西的水灾及应对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梁肖;民国时期皖北水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秀玲;嘉庆六年直隶地区水灾和政府的救灾活动述评[D];内蒙古大学;2004年

8 章博;武汉一九三一年水灾救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黄胤;元代江西地区灾荒和赈恤资料汇编[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中华;黄运水灾与晚清山东社会[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183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83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7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