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保甲法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区域差异
本文关键词: 北宋 保甲法 王安石变法 出处:《史学月刊》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保甲法的制定与推行过程中,各地执行新法的方式和力度显示出鲜明的地理特征,这体现了北宋各区域之间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北宋士兵来源地和驻守地环境对军队作战能力的影响。北宋的南北边境和京畿地区是保甲法实施中的重点区域,由于边境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地形条件,禁军的作战能力受到限制,保甲法在这些地区推行,正是对相关问题采取的对策。而在京畿地区,为了削减驻军和军费而推行保甲法,但由于当地的区位特点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围绕保甲法的推行出现了许多问题并引发了相关讨论,反映出北宋政治和社会中的诸多问题。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new law, the way and strength of implementing the new law in various places showed distinct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of humaniti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origin and garrison environment of soldier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n the combat capability of the army.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border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region of Beijing Ji are the key area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ojia Law. Domain. Due to the special climate and terrain conditions in the border areas, the combat capability of the banned troops is restric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ojia Law in these areas is precisely a response to the relevant problem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garrison and military expenditure, but due to the local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restrictions, arou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appeared a lot of problems and triggered a related discussion. It reflects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分类号】:D929;K244
【正文快照】: 保甲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一项将军事改革与财政改革相结合的新法。其目的一是要裁撤正兵,削减国家养兵的军费开支;二是要以富有战斗力的各地民兵取代正兵,从而提高国家军队的整体作战水平。在以往的研究中,邓广铭《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纯艳;王小宁;;熙宁战争与宋越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远路;北宋的强壮和义勇[D];河南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立舟;“宋学”风貌的全新展示——评《中国学术史·宋元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李政;;浅谈宋漏泽园制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3 赵险峰;;循韩孟之脉,立奇瑰之风——北宋诗人王令诗歌简析[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王荣科;王安石变法中的政治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5 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管窥——以中日韩学界对于宋代政治史的研究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陈颖;宋王朝火药兵器应用得失简论[J];北方论丛;2001年05期
7 喻学忠;;晚宋士风主流论析[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8 廖寅;;宋琪与宋太宗朝政治散论[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9 张春兰;;俄藏黑水城宋代军政文书所见“西军”溃散兵员问题探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10 范立舟;;“宋学”风貌的全新展示 评朱汉民等著《中国学术史·宋元卷》[J];博览群书;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孟庆鑫;范喜茹;;略论周世宗安排的辅政格局[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2 汲军;;只此地 是生涯——辛弃疾由带湖而瓢泉的经济原因分析[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史卫民;;元代军队的兵员体制与编制系统[A];蒙古史研究(第三辑)[C];1989年
4 龚书铎;;清代理学的几个问题[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裴会涛;敕与北宋立法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董春林;南宋初期的冤狱与政治[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陈晓珊;历史地理视角下的王安石变法[D];北京大学;2011年
6 柴国生;唐宋时期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文新;宋代市舶司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伍晓蔓;江西宗派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会敏;北宋时期边境管理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谢兆瑞;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发展[D];河南大学;2011年
3 郭伟;论南宋儒臣曹彦约[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玉朋;元代西南军事武装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卞瑞艳;王十朋研究论稿[D];暨南大学;2011年
6 赵本亮;宋元战争时期淮南西路军事地理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由迅;南宋荆襄战区军事地理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崔胜强;韩愈与佛教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爱英;孙甫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殷文强;辛弃疾历史角色的转变对稼轩词创作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振铎,张笑梅;论宋代侬智高事件和安南李朝与北宋之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郑琪;浅议两宋时期中越之间的战事[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3 梁太济;;宋代五等下户的经济地位和所占比例[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4 葛金芳;中国封建租佃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前提——兼论唐宋之际地权关系和阶级构成的变化[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J];法治与社会;2006年06期
2 李华瑞;;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的变法[J];文史知识;2011年01期
3 荣宪宾;;曾巩治齐与王安石变法[J];东岳论丛;1987年04期
4 马和平;王安石变法新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朱瑞熙;“四人帮”歪曲王安石变法历史的险恶用心[J];文史哲;1977年04期
6 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10期
7 朱瑞熙;关于北宋乡村上户的差役和免役钱问题[J];史学月刊;1965年07期
8 赵启同;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J];运城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9 许怀林;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J];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01期
10 吴泰;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问题——驳“四人帮”及其喉舌散布的一些谬论[J];文史哲;197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少海;刘毅;;陆九渊对王安石变法态度的考辨[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2 刁培俊;;20世纪宋朝职役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姜锡东;;北宋的兵源与募征[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曹家齐;;“嘉yP之治”问题探论[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汪天顺;;试论王安石变法前宋朝对西北地区的经营[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岸茂;;王安石变法中的先后缓急[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7 韩毅;;学术史视野下的王安石变法研究——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读后[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宝良;;明代的保甲与火甲[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9 李清凌;;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概述[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汝企和;;略论两宋官府对史部书的校勘[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邱鸣皋;论北宋高俸养廉之弊[N];光明日报;2005年
2 北京学者,,评论家 马立诚;王安石悲剧何在[N];经济观察报;2007年
3 王坤;元丰年间的“钱荒”[N];金融时报;2002年
4 江寒;老苏与王安石变法[N];中国包装报;2000年
5 杨华林;变法宰相——王安石[N];抚州日报;2007年
6 王松奇;王安石新政与北宋衰亡[N];中国财经报;2004年
7 杨静荣;北宋官窑之谜[N];中国文物报;2002年
8 张建功;从喀什出土北宋钱币看新疆古代与中原往来[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4年
9 国风;宋代的保甲与乡约及王安石与保甲法[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10 罗明勇;王安石变法与“钱荒”[N];金融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珊;历史地理视角下的王安石变法[D];北京大学;2011年
2 魏海岩;王安石变法中的宣传斗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同乐;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戴扬本;北宋转运使考述[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鲍新山;北宋士大夫与道家道教[D];暨南大学;2005年
6 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7 邵明华;邵雍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杨文;北宋经略河湟民族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胡金旺;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与《三经新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真真;蜀党与北宋党争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忠玺;试论王安石保甲法的地位和作用[D];山东大学;2010年
2 席文;王安石保甲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张明;北宋军法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黄亚娟;北宋三司使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5 王宏;北宋置将法渊源探研[D];西北大学;2002年
6 陈素平;北宋东京都市旅游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7 司丽霞;北宋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8 刘缙;北宋西北地区城寨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李雪峰;北宋与西北吐蕃商业贸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陈德文;北宋东京城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68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6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