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样”、“苏意”:明清苏州领潮流

发布时间:2018-01-27 23:34

  本文关键词: 明清 苏州 苏样 苏意 潮流 出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明代后期流行起来的"苏样"、"苏意",是苏州风尚的代名词,从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举凡服饰穿着、器物使用、饮食起居、书画欣赏、古玩珍藏、戏曲表演、语言表达,无所不包。自明后期至清中期绵延了近三个世纪之久的苏州风尚,不仅仅是一种炫耀性的风尚,而且还是品位和身份、意蕴和境界、风雅和脱俗的象征。在长期的慕仿效法过程中,全国各地持续保持着对苏州的仰慕、崇敬以至迷信的状态,亦步亦趋式地效仿和追随。苏州时尚的风行,苏州强大无比的影响力,是由苏州人刻意制造出来的。苏州人擅长发挥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始终牢牢控制着时尚的话语权,制定着适合自身、有利自己的苏州标准,操控着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而且还以无形的力量开拓和营造着有形的商品市场,使得苏州的商品生产始终走在前列。
[Abstract]:"Su" and "Su Yi", popula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re synonymous with Suzhou fashion, ranging from lifestyle to behavior, dress, utensils, food and drink,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ppreciation, antiques collection. Opera performance, language expression, everything. From the late Mi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for nearly three centuries of Suzhou fashion, not only is a show of fashion, but also taste and identity, meaning and realm. The symbol of elegance and unvulgarit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state of admiration, reverence and even superstition of Suzhou has been maintained, imitating and following the fashion of Suzhou. Suzhou's powerful influence is deliberately created by Suzhou people, who are good at exerting and utilizing all kinds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lways firmly control the voice of fashion, and make it suitable for themselves. The Suzhou standard, which is favorable to itself, controls the right of advance and retreat in the sea, and develops and builds the tangible commodity market with invisible force, which makes Suzhou's commodity production always in the forefron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10&ZD069)
【分类号】:K248
【正文快照】: 自明代中期直到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江南的苏州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无论社会发展,还是生活时尚,都处于引领潮流的突出地位。诚如万历时浙江临海人王士性所说:"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①时人将这种现象或潮流称为"苏样"、"苏意"。关于"苏样"、"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范金民;清代江南棉布字号探析[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2 吴新雷;吴中昆曲发展史考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丽月;;大雅将还:从“苏样”服饰看晚明的消费文化[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娟;周宇;;“蓄水”、“反哺”和“信息终端”——略论徽典对明清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三个基本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彭南生;近代江南地区工商业会馆、公所碑刻述论[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3 吴恩培;;从上海的别称、简称看吴文化对上海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4 王日根;;明清徽州商人的家族观念及其超越[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5 范金民;;清代前期上海的航业船商[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6 姜勇;;自然与人文交融,观景与科考并重——论王士性游记的叙述视角[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郑志良;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刘笃才;;再论中国古代民间规约——以工商业规约为中心[J];北方法学;2009年02期

9 杨东方;;小说与历史的互证——以《假虎威古玩流殃,奋鹰击书生仗义》为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马继刚;王丽萍;;明清云南旅游活动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冯贤亮;;舟船交通:明清太湖平原的环境与人生[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3 任小玫;;追寻远逝的地名记忆——《徐霞客游记》地名记述、转译及传播研究[A];徐霞客研究(第17辑)[C];2008年

4 叶杨曦;;“妄论国事”与“好意苦言”——《观光纪游》在近现代中国的受容与评价[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陈凯玲;清代诗人并称群体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09年

5 郭明友;明代苏州园林史[D];苏州大学;2011年

6 沈华;近代观念之先声[D];苏州大学;2011年

7 朱琴;苏州古代笔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杨f;长洲文氏家族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赵继红;明万历《乐府红珊》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巴杰;民国时期的店员群体研究(1920-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海峰;清代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郑周;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陈梅;昆剧传统剧目服饰形制解析[D];东华大学;2010年

5 李慕原;传统的变迁[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张明哲;全球视角下五次战略机遇期与中日发展简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银萍;顾元庆及其编刊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王波;苏州观前街区研究(1840-1940)[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东旭;明代司法中的里长和老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郭婷;明代以来浙江湖州府菱湖镇的交通条件与空间结构[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J];南开学报;1994年04期

2 丁波;昆山派叙论[J];艺术百家;199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寿彝;张中、伍遵契传[J];中国穆斯林;1982年03期

2 金伯雄;;乡情连四海[J];苏州杂志;2002年02期

3 陆嘉明;;心灵之宅与水居意境——山塘街美学随想之三[J];苏州杂志;2003年03期

4 ;《苏州杂志》2003年目录汇总[J];苏州杂志;2003年06期

5 顾俊;;苏州城隍庙重修纪闻[J];苏州杂志;2004年02期

6 燕华君;;腮边的那颗痣[J];美文(上半月);2006年05期

7 叶兆言;;话说苏州——平江图[J];苏州杂志;2010年03期

8 燕华君;;茉莉那么开,苏州这么好[J];苏州杂志;2006年01期

9 郜科;;暗恋姑苏[J];苏州杂志;2007年03期

10 毕建民;霜木;;白话美食之一 一路吃到大年夜[J];苏州杂志;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e,

本文编号:1469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69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2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