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和三年制举科场案——兼论牛李党争之发端与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28 01:01

  本文关键词: 制举考试 科场案 李吉甫 宦官 牛李党争 出处:《人文杂志》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元和三年制举科场案是唐代科举考试中最大的一次科场案,引发了牛李党争。笔者认为史书中所谓的"权幸"实乃吐突承璀,并非李吉甫。牛僧孺对策比较委婉,此次科场案并非由其"苦诋"时政引起,而是朝中抵制削藩势力和倒宰相李吉甫势力,借题发挥,迫使李吉甫罢相,贬谪考官、复试官。举人牛僧孺、李宗闵等也因此声名鹊起,后来依附于李逢吉、萧仿等朝中反对削藩势力,位至宰相,并聚集了一批多为科举出身的政见相同者形成牛党,在仕进和藩镇问题上,与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相互抵牾数十年,直接影响了政局稳定与皇权的巩固。
[Abstract]:The case of the Yuan and three years system was the biggest on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caused the dispute between Niu and Li.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o-called "power and fortune" in the history books is really a sudden succession. It is not Li Jifu. Niu Seng-ru 's countermeasures are more euphemistic. The Kechang case was not caused by his "bitter scorn" of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but instead he resisted the power of cutting the vassal forces and the downfall of the prime minister, Li Jifu, and took advantage of the question to force Li Jifu to strike out the minister. Relegated examiners, re-examiners. Raise Niu Sanru, Li Zongmin and other fame also rose to fame, and later attached to Li Fengji, Xiao imitation and other anti-vassal forces in the prime minister. Moreover, a group of like-minded people from imperial examinations formed a bull party. On the issue of official advancement and the town of San Francisco, they conflicted with the Li party led by Li Deyu for decades, which directly affected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imperial power.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代制举考试与社会变迁研究”(13BZS029)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3年度社科计划资助重点项目“唐五代童蒙教育研究”(SZ201310028014)
【分类号】:K242
【正文快照】: 中唐是唐代制举考试的顶峰,也是中朝和内朝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1作为参加制举考试的主体,通常是一些优秀的基层官吏,即所谓的“子大夫”,对宦官专政阻塞仕途极为不满,渴望朝廷革新。因此,这些参加制举考试的举人,在制举对策时对宦官专政、藩镇割据、相权边缘化等问题,往往是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浩;;新辑牛僧孺贤良策文考释[J];唐史论丛;2015年01期

2 韩W 磐;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朋党之争[J];厦门大学学报(文史版);1954年01期

3 程奇立;元和制举案辨正——兼与岑仲勉、傅璇琮先生商榷[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荣强;;南朝的台传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杨洁;;高昌王国贸易史研究综述[J];敦煌学辑刊;2009年01期

3 赵晨昕;;敦煌本《记室备要》“西院直公”考[J];敦煌学辑刊;2012年01期

4 姜伯勤;;论敦煌“守庄农作”型外庄与“合种”制经营[J];敦煌研究;2006年06期

5 邰朋飞;;唐代城主相关问题考——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为中心[J];敦煌研究;2010年02期

6 杜文玉;;关于唐内诸司使与威远军使研究的几个问题[J];河北学刊;2011年03期

7 李贵;20世纪牛李党争研究述评[J];廊坊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8 赵文坦;金元之际汉人世侯的兴起与政治动向[J];南开学报;2000年06期

9 杨恩玉;;萧梁部曲制的特征探析[J];理论学刊;2011年11期

10 孟宪实;中央、地方的矛盾与长安三年括户[J];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晶;;中古时期一个中层家族的演生史稿——以敦煌的王氏为例[A];历史学的省思与展望——第三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杜文玉;;唐大明宫内的几处建筑物的方位与职能——以殿中内省、翰林院、学士院、金吾仗院、望仙观为中心[A];唐史论丛(第十九辑)[C];2014年

3 陈习刚;;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述论[A];唐史论丛(第十九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孙盈政;唐代后期的尚书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成福;唐宋农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王策;金鸡梁所出木牍、封检及相关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赵晨昕;唐代宦官权力的制度解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徐洁;金代祭礼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孙孝伟;金朝宰相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尹建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吴海燕;魏晋南北朝乡村社会及其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10 姜密;宋代“系官田产”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晶;唐代五坊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小远;《文苑英华》判文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蒙海亮;周隋总管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万广;唐德顺宪三朝中枢体制若干问题探研[D];山东大学;2011年

5 马旭东;北魏牧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旺达;北朝武川集团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李军;五代使职官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卫永锋;唐前朝(618—763年)和亲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翟桂金;北魏国家贱民阶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涂绪谋;论唐后期朋党之争的体制根源[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鞠岩;;制举并未促成唐代隐逸风尚[J];文学遗产;2010年05期

2 刘恩惠;唐代制举初探[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3 张伟民;;宋代制举考述[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4 查正贤;;论制举与唐代隐逸风尚的关系[J];文学遗产;2009年05期

5 董文静;;制举的发展与唐代选官制度的完善[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6 杨西云;;试析唐代制举的变化及其停开[J];史学月刊;2010年07期

7 滕春红;庞飞;;唐代制举是否结束于大和二年述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滕汉洋;;白居易与元和元年制举考论[J];理论界;2012年01期

9 徐乐军;;唐大和二年后制举存废问题探究[J];天中学刊;2010年04期

10 葛翠玲;唐代“制举”、“殿试”辨[J];唐都学刊;199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明光;;古代科举制度下社会自学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周耀华;唐代“考”制漫谈[N];中国人事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竹青;唐代殿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69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69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d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