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晚明格式”与“全盘化西”——关于“晚明格式”之策略

发布时间:2018-01-28 01:58

  本文关键词: 晚明格式 以西化中 中西并置 以中化西 出处:《新视野》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晚明格式"中至少包含四大策略:一曰"针锋相对",二曰"步步为营",三曰"一致对外",四曰"先立大者"。可知"晚明格式"是包含多方位、多层次内容之"学术框架"。此"学术框架",今日并未过时,反是当今中国学界所严重缺乏者。"中土哲人"放弃"以中化西"之格式,也就放弃了"赤身担当",也就放弃了"中土"之所以为"中土"、"哲人"之所以为"哲人"。同时也就实质上放弃了所谓"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
[Abstract]:"late Ming format" contains at least four major strategies: first, "tit-for-tat"; second, "step by step"; third, "consistent with foreign affairs"; and fourth, "the first to set up a big one". The "academic framework" of multi-level content. This "academic framework" is not out of date today, but it is a serious lack of the present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It also gives up the "bare bearing", the reason why the "middle earth" is "the middle earth", and the "philosopher" is the "philosopher".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gives up the so-called "cultural revival"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essence.
【作者单位】: 北京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分类号】:K248.3;B248
【正文快照】: 晚明中西哲学之争,实含三种格式,一曰“西化”或“以西化中”,二曰“并置”或“中西并置”,三曰“化西”或“以中化西”。就“晚明格式”之字面意义而言,其所指应包括上述三种格式。但笔者以“西化”为“初级应对格式”,以“并置”为“中级应对格式”,而以“化西”为“高级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玲;;禅宗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陈永革;以儒辨天与以佛辨天:晚明佛教丛林对天主教义的论难[J];宗教学研究;2001年04期

3 陈俊民;“理学”、“天学”之间——论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之哲学深意(上)[J];中国哲学史;2004年01期

4 陈俊民;"理学"、"天学"之间——论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之哲学深意(下)[J];中国哲学史;2004年04期

5 张耀南;;简论“晚明格式”与“全盘化西”[J];新视野;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常新;薛志忠;;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传教活动的思想文化史意义[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皮朝纲;姚振;王振东;;2008年度国内宗教美学研究寻踪[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林金水;代国庆;;利玛窦研究三十年[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6期

4 丁锐中;;张炳t俊锻踽缒怪久返阈<俺醪教轿鯷J];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01期

5 杨奕望;吴鸿洲;;徐光启对中医药的贡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奕望;吴鸿洲;;《农政全书》与中医药[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陆振慧;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理雅各《尚书》译本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张德让;翻译会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释明生;佛教丛林与现代管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邹桂香;十六至十八世纪西学文献在中国的传播[D];郑州大学;2005年

3 朱继臣;憨山德清以“宗”解“教”的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4 刘创明;《达摩流浪者》与禅宗[D];暨南大学;2010年

5 孙鑫鑫;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天”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谭佳;;“晚明叙事”的美学话语建构与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以周作人的晚明研究为考察点[J];文艺争鸣;2008年11期

2 高寿仙;转型的内在理路:晚明思潮的反思[J];新视野;2004年03期

3 张耀南;;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全盘化西”——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之“拐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玉西;;明清之际来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人的评介[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田苗;;试论明清之际传教士对中国妇女生活的影响[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曹青;;西方传教士对康熙朝政的贡献概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夏伯嘉;;明末至清中叶天主教西文文献中的中国:文献分布与应用讨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汪岚;;明清间宁波天主教传教士考略[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年04期

6 陈青松;;关于康熙朝一条查禁天主教史料的重新认识——基于中西文献对比的研究[J];历史档案;2010年02期

7 孙景尧;龙超云;;天主教与南明永历王朝[J];文史知识;2010年12期

8 陆敏珍;论明末反天主教运动[J];安徽史学;2000年02期

9 马钊;乾隆朝地方高级官员与查禁天主教活动[J];清史研究;1998年04期

10 刘君;清代四川外国教会述论[J];历史档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伯娅;;值得重视的历史文献——《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评介[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与天主教传教士的对话[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萍萍;;常熟传道员何世贞及其《崇正必辩》[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5 胡孝德;高小平;;同曲异工——16—18世纪西学东渐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6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7 吴伯娅;;碰撞与裂变——清代前期中西关系刍议[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W·J·裴德生;朱鸿林;;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成为天主教徒试释[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9 杨钦章;;西班牙奥斯定会士的首次泉州之行[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C];1986年

10 庞乃明;;从对欧称谓看明人欧洲观[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钧;明清之际传教士的“格义儒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晏路;康熙与在华传教士的科技活动[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山东 刘策源;惠民县天主教姜楼总堂[N];黄河报;2006年

4 齐凤山 梦竹松;顺治、康熙和传教士汤若望[N];中国档案报;2005年

5 早报记者 石剑峰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天纲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所长 卓新平 菲利普·米尼尼;他对文明对比的成果至今都未能超越[N];东方早报;2010年

6 魏德东;利玛窦与世界城市北京[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罡风;来韶传播西方文化的欧洲人[N];韶关日报;2008年

8 王青笠;利玛窦 创造过汉字的老外[N];华夏时报;2010年

9 铜陵学院社会科学系 疏仁华;利玛窦传教的文化透析[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安双成;康熙皇帝与活狼[N];中国档案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D];山东大学;2012年

4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5 刘小珊;明中后期中日葡外交使者陆若汉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肖应云;明清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与文化交流(1582-1795)[D];暨南大学;2010年

7 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D];中山大学;2001年

8 刘冉冉;1651-1849年清朝政府对澳门的管治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程丽红;清代报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宾静;清代禁教时期华籍天主教徒的传教活动研究(1721—1846)[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芳;乾隆禁教时期的天主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2 陈青松;雍正时期的禁教与禁教时期的天主教[D];暨南大学;2006年

3 沈小雯;从南京教案透析佛耶之争[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广兰;明末三朝对传教士政策的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韦羽;嘉庆时期的教案与天主教的传播[D];暨南大学;2006年

6 孙玲;明末来华传教士艾儒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7 陶玲;明清时期君主对天主教的态度及其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汤琳;中国明清时期的天主教贞女[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闻黎琴;朱宗元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陈春晓;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世俗生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69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69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5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