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佛教寺院赋役的演变
本文关键词: 元朝 佛教 寺院 赋役 出处:《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元朝时期,佛教兴盛,元朝诸帝,为尊崇佛教,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造大量皇家佛寺,向寺院赏赐巨额田土和其他财产,封藏传佛教领袖为帝师、国师,减轻甚至豁免佛教寺院的各种赋役负担等。有元一代,围绕僧人、佛寺的纳税、免税和当役、免役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帝师、宣政院要为僧人、佛寺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中书省则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和统治机构的运转,对僧人、佛寺的经济活动加以必要的限制。元朝诸帝经常依违于两者之间,既要给佛教寺院种种优遇,又要使国家机器能够运转,于是有关僧人、佛寺赋役的政策,便不断改变,多次反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从僧人、佛寺赋役的前后演变,可以说明佛教在元代的特殊地位。
[Abstract]:During the Yuan Dynasty, Buddhism flourished, and the emperors of the Yuan Dynasty took a variety of measures to honor Buddhism,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royal Buddhist temples, the reward of large amounts of land and other property to the monasteries, and the designation of Tibetan Buddhist leaders as masters of emperors and masters of the nation. There are always arguments about the tax payment, tax exemption, duty exemption and exemption from service of monks, Buddhist monasteries and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financial revenue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ruling institutions, Zhongshu province imposed necessary restrictions o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monks and Buddhist monasteries. The emperors of the Yuan Dynasty often disobeyed the two in order to give Buddhist monasteries all kinds of advantages. In order to enable the state machinery to function, the policy on monks and Buddhist temple taxes has been constantly changed and repeated many times. This is rare in Chinese history. It has evolved before and after monks and Buddhist monasteries. The special position of Buddhism in Yuan Dynasty can be explaine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分类号】:K247;F812.9;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海航;13世纪蒙古法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冯继钦;从战迹和官职看契丹人在蒙元时期的分布[J];北方文物;1995年02期
3 白光;;论辽代军乐[J];北方文物;2007年04期
4 王宇;;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忽必烈伦理变通的认识论基础及其当代价值管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04期
5 綦保国;;元初“黄金家族”共有财产权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綦保国;;元代官营工商业法律制度的建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苏力;;元代亦集乃路蒙古字学补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樊保良;;为成吉思汗之死问题说几句话[J];敦煌学辑刊;2007年03期
9 董晓荣;;敦煌壁画中蒙古族供养人半臂研究[J];敦煌研究;2010年03期
10 王书敏;;关于镇江宋元粮仓的几个问题——转般仓、淮东总领所、大军仓[J];东南文化;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红梅;;那达慕文化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阐释[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2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草原文化的拓展与创新——二论蒙古族文化在草原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3 张岱玉;;历史与文化传统视野中的元代成吉思汗家族汗位之争[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4 包呼格吉乐图;苏叶;;论全球化对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5 薛龙和;;元代诗人萨都剌及其镇江情结钩沉[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哈宝玉;;蒙元时期的穆斯林与伊斯兰教法[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韩志远;;论元代闽南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陈庆英;史为民;;蒙哥汗时期的蒙藏关系[A];蒙古史研究(第一辑)[C];1985年
9 史卫民;;元代军队的兵员体制与编制系统[A];蒙古史研究(第三辑)[C];1989年
10 赵琦;;大蒙古国时期十路征收课税所考[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会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朝阳;宋代士人经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强;回族风俗习惯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格日勒图;游牧文化视野中的蒙古族服饰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贺世伟;汉六朝时期三峡地区的聚落及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任冰心;元代医学教育及医药管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俞明;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默书民;蒙元邮驿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郝青云;元杂剧曲文与其明传奇改写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厉复超;隋唐时期淫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学江;蒙元关中服饰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高铁泰;元代崇福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晓轩;回鹘史学初探[D];兰州大学;2011年
6 萨日娜;蒙古帝国与穆斯林商人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李勇兰;试论蒙元时期汪古部的景教[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戴岩欣;《元史·刑法志》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丁伟;成吉思汗陵祭祀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蔡伟政;黑水城所出元代礼仪祭祀文书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强;;北魏宦官与佛教寺院述略[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金家瑞;;南朝的寺院和僧侣[J];历史教学;1953年01期
3 汪圣铎;;宋朝礼与佛教[J];学术月刊;1990年05期
4 李树云;;《大金普照禅寺my公长老灵塔及》金代大同佛教[J];五台山;2008年03期
5 于晓兰;;元代佛教与基督教关系考[J];学术交流;2011年02期
6 李晓婧;;对明初承袭元制的思考[J];文化学刊;2009年03期
7 苗霖霖;;北魏后妃出家现象初探[J];古代文明;2011年01期
8 成凯文;西藏政教首领在元朝大一统中的作用[J];史学月刊;1999年01期
9 张建华;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经济的膨胀与“会昌废佛”[J];天中学刊;2002年06期
10 顾国荣;佛教在辽朝的流布及其影响[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明宏;;徐霞客与明代佛教生态文化[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2 孙勇才;;佛教与江南文化轴心期[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3 陈高华;;元代佛教与元代社会[A];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1979年
4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刘跃宾;;胡思庸先生来石讲学[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5第2期)[C];1984年
6 王未想;;辽代的一个文化学术传播园地——辽上京寺院功能另考[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杨学涯;;略论明代中后期北方地区的重役[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8 樊树志;;一条鞭法的由来与发展——试论役法变革[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徐健竹;;试论张居正的财政改革[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10 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十王信仰[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圣铎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宏观把握 微观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罗词安 王祖立;会昌废佛与会昌开元[N];金融时报;2003年
3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吴树国;户帖为什么产生在唐代?[N];光明日报;2011年
4 翁礼华;一条鞭法也没有解决问题[N];学习时报;2003年
5 江湄;述开国继统 论治世良模[N];光明日报;2001年
6 沈一民;另一种视野下的唐人精神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张晶 栗维健;乾隆年间雍和宫改建庙宇始末[N];中国档案报;2005年
8 大同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 员小中;云冈石窟与《维摩诘经》[N];中国文物报;2005年
9 郝秉键;皇粮国税: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沿革[N];大众科技报;2005年
10 李玲双;十六尊者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瞿大风;元朝统治下的山西地区[D];南开大学;2003年
3 武香兰;元代医政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崔红芬;西夏时期的河西佛教[D];兰州大学;2006年
5 陈志伟;北朝社会风尚诸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再聪;唐朝“村”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韩毅;宋代僧人与儒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9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王涛;唐宋时期城市保护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小雯;从南京教案透析佛耶之争[D];吉林大学;2009年
2 付莉;六—九世纪佛教慈善活动及其开展的基础、特征与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楚怡俊;从明清间耶稣会士著作看他们对佛教的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冯倩;唐玄宗与佛道教[D];西北大学;2012年
5 杜雪莹;康熙帝的佛道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仁欠卡;卓尼禅定寺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马翼;唐代敦煌地区农民家庭收入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孙红梅;元朝与高丽“舅甥之好”及两国文化交流[D];吉林大学;2006年
9 屈广燕;高丽忠宣王在元朝的行迹[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马芳;元代吏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96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9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