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与北汉联盟关系探析

发布时间:2018-02-09 23:51

  本文关键词: 五代 辽代 大辽 北汉 同盟关系 出处:《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辽与北汉同盟关系贯穿五代末期至宋代早期,它确立于大辽世宗统治末期,发展于辽穆宗统治时期,终结于辽景宗统治初期,贯穿北汉四帝存国的28年时间,并集中反映在大辽和北汉之间的政治依附和军事合作关系上。同盟关系随着时局的变化和各政权历代君主内外政策的调整,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就北汉政权而言,经历了刘崇时代的"借大辽之力,以图霸中原"、刘承钧时代的"增强实力,联辽自保"和刘继元"取悦大辽,以求庇护"三个政策发展阶段。就大辽而言,亦经历了从"合作"到"控制"的过程,并凭借同盟关系在南疆构筑了有效的军事壁垒,顺利完成了从南进到草原本位的政策调整,并对两国命运的演进乃至中原政治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eat Liao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Han Dynasty ran through the late five dynasties to the early Song Dynasty. It was established at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the Great Liao Dynasty, developed in the period of Liao Muzong's rule, end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ign of the Jingliao sect, and lasted 28 years dur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four emperors in the Northern Han Dynasty. It is reflected in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dependence and militar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reat Liao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Han Dynasty.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licies of the successive monarchs of the various political regimes, the alliance relations have shown periodic changes. As far as the regime of the Northern Han Dynasty is concerned, I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policy development in Liu Chong's time: "relying on the power of the great Liao Dynasty, trying to dominate the Central Plains", "strengthening the strength of Liu Chengjun's era, associating the Liao with self-protection" and Liu Jiyuan "pleasing the big Liao and seeking asylum". As far as Daliao is concerned, It also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from "cooperation" to "control", and built effective military barriers in southern Xinjiang by virtue of alliance, and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policy adjustment from southward to grassland standard.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fate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eve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had a profound impact.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
【分类号】:K246.1;K243.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方胜;罗芳芳;;“九华四俊”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卢伟;;渤海国农牧渔猎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6 雷静;;历史时期新疆地区农业灾害发展述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7 范家全;吴晓萍;;两宋与辽金外交之比较——以盟约和国书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高楠;宋燕鹏;;墓田上诉:一项南宋民间诉讼类型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王成胜;;汉灵帝私敛考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田志光;;宋朝士大夫“以法治国”观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诸葛净;;出世与入世——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空间与寺院宫观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李莉莎;;古代草原民族服饰与中原汉族服饰的相互影响及其文化意义[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霍宏伟;;隋唐洛阳东城形制布局的演变[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7 尹钧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8 赵立新;;梁代的聚书风尚——以梁元帝为中心的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蓝岭;姚乐音;;盘王碧渡海漂失传说辨析[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10 冯培红;;论晚唐五代的沙州(归义军)与凉州(河西)节度使——以“河西”观念为中心的考察[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王欣;《契丹国志》史源疏证举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9 朱亚兰;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咏椿;辽代的“打女真”[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2 李锡厚;辽代宰相制度的演变[J];民族研究;1987年04期

3 范寿琨;辽代儒家思想简论[J];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05期

4 唐统天;辽代的禁军[J];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01期

5 张国庆;辽代若干社会问题与整治措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6 张松柏;西域驯兽对辽代的影响及其在辽境的传播[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01期

7 王立华;从解放营子辽代壁画墓出土的丝织品看辽代纺织技术[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8 张志勇;辽代法制史研究述评[J];辽宁高职学报;2001年01期

9 武玉环;辽代的赋役制度[J];北方文物;2003年01期

10 白光;;论辽代军乐[J];北方文物;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中原;;辽代“巡贴”诸钱与寺院经济的关系[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2 泉舍;;辽代名泉“保宁通宝”[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五辑)[C];2003年

3 孟建仁;;从兴安盟出土的几批辽代窖藏钱币谈辽代货币的发展[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4 何天明;;对辽代钱币研究的几点看法[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5 高聪明;;辽代货币经济略说[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八辑)[C];2006年

6 晓康;;介绍两枚辽代吉语小花钱[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C];2006年

7 郐艳丽;刘铁军;;辽代城市发展特征初探[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昭棣;;也谈辽代铸币的上限[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9 张德华;;“柴册”与“捺钵”——两枚辽代大花钱考[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八辑)[C];2006年

10 乔晓金;卫月望;;试论辽代的货币经济[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一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国权;韩氏家族 辽代文化包容的见证[N];赤峰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丛明宇;辽代墓葬中发现英文铜纽扣[N];哈尔滨日报;2006年

3 李进兴;辽代出猎金牌画质疑[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刘凤翥;《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增订本)评介[N];中国文物报;2009年

5 大连市艺研所研究员 李振远;辽代的大连文化——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撞击[N];大连日报;2009年

6 杨洁;古代关隘旧广武[N];山西政协报;2006年

7 ;朝阳北塔[N];朝阳日报;2008年

8 辛蔚;再论“契丹节度使印”的年代[N];中国文物报;2004年

9 葛华廷;关于圆慧大师玄福墓志之浅见[N];赤峰日报;2006年

10 田广林;草原与大海的对话[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蒋金玲;辽代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淑兰;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善军;辽代世家大族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4 王孝俊;辽代人口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宋立恒;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李平;晚唐五代道教修道变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连连;辽代妇女社会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鹏;辽代占卜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静;辽代契丹公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吴启慧;试论辽代契丹贵族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孔;内蒙古辽代城址初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付璐;辽代“汉人”契丹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铁颜颜;论辽代墓葬与堪舆术[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8 王博;辽代契丹狩猎文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9 辛鹏龙;辽代西京文化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0年

10 郭丰;辽代宫廷政变原因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499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99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d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