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和亲”政策之比较——以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为端
本文选题:汉唐 切入点:民族政策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和亲"是封建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选项。"和亲"亦称政治联姻,指封建统治者为免于战争之苦,捐弃仇怨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建立和平、亲睦关系。基于民族观、现实基础、历史经验得失等方面的差异,汉、唐"和亲"政策各有侧重。比较言之,西汉"和亲"被动且保守,唐朝"和亲"主动而开放。"和亲"政策的推行,不仅有助于增进民族交流交往,营建友好民族关系,而且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有强大的助推作用。然而,"和亲"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既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增强的体现,亦留下民族歧视的印痕、契刻着封建统治的烙印。
[Abstract]:"Harmony" is an important option for the feudal dynasty to deal with ethnic issues. "Harmony" is also referred to as political marriage, which means that feudal rulers, in order to avoid the suffering of war, give up their feuds and grudges to marry and make peace with the foreign rulers of the frontier.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national view, realistic basis,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gain and loss, the policies of "harmony and kinship"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have their own emphases. In compariso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s passive and conservati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harmony and kinship"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enhancement of ethnic exchanges and exchanges, but also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friendly national relations. And it has a powerful role in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uralistic" patter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owever, "Harmony" is, after all, a product of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its centripetal force. It also left a mark of ethnic discrimination and a mark of feudal rule.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76)
【分类号】:K234;K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侯永国;;西汉时期的和战辩论与民族政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崔明德,林恩显;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它[J];民族研究;1995年05期
3 刘运动;;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4 梁华;;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看唐文化的繁荣[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5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6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7 宋芸;;浅谈唐太宗赋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8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4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7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8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芳;;薄命红颜——浅谈诗中的人道主义[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06期
2 桑扎;贡保扎西;;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漆永祥;;从《全宋诗》中的咏昭君诗看宋人的华夷观念[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01期
4 高建立;;“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年03期
5 周溶泉 ,徐应佩;关键在于对“和亲政策”的认识——试问:曹禺的《王昭君》是失败的作品吗?[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6 陈祖美;;从《王昭君》看历史剧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关系[J];文学评论;1980年06期
7 田久川;;评唐人咏王昭君的诗兼论汉匈和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8 郁贤皓;;“和亲”杂谈[J];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03期
9 冯庆凌;;唐代昭君诗简说[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王国昌;;试析王昭君悲剧形象产生的原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智文;;明季对中南、西南地区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吴孝铣;;试论秦王苻坚的民族政策[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3 刘吉昌;;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实践回顾与展望[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常云平;;浅论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A];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5 王浪涛;;民族政策的胜利 改革开放的硕果——试论西海固扶贫开发建设及其地位、作用与意义[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马红薇;;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民族政策常识》编辑思路及感想[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7 白明政;;落实民族政策是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从三都县的发展情况谈落实民族政策的重要性[A];水家学研究(二)——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及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9年
8 袁伟东;周青;;“五族共和”与孙中山民族政策之延伸[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9 张天华;;西部大开发民族政策思考[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刘秀兰;;九十年代我国的民族政策[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莫菲 见习记者 黄带娣;汉唐证券游走在破产和重组之间 浦发银行1亿元贷款陷入其中[N];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
2 记者 原建军;“文成公主”昨回娘家[N];西安日报;2006年
3 石仲泉;新意迭出的民族政策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郝建东 通讯员 董朋来;“汉唐”启航扬帆[N];陕西科技报;2006年
5 记者 原建军;文成公主将“回乡”探亲[N];西安日报;2006年
6 陈梧桐;揭示明朝民族政策演变的轨迹[N];学习时报;2006年
7 记者 孙建兵;严格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N];哈密报(汉);2008年
8 袁元;汉唐OE引发管理软件新革命[N];科技日报;2009年
9 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N];华兴时报;2009年
10 记者 王慧峰;国新办发表《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N];人民政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德;王昭君故事传承与嬗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过元琛;中国文学中王昭君形象的古今演变[D];复旦大学;2010年
3 李尚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进宝;唐贞观年间民族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7 闫续瑞;汉唐之际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马忠庚;汉唐佛教与科学[D];山东大学;2005年
9 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D];西南民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莉;盛世才政府民族政策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李厚建;论中亚五国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及其影响[D];新疆大学;2003年
3 蔡亮;汉唐和亲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张士伟;汉初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胡光明;论二战后印尼华人政治地位的变迁[D];暨南大学;2005年
6 吴灵芝;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对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7 成珊娜;清初新疆民族政策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玉君;金完颜亮时期的民族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观;金熙宗的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孙吉旺;汉武帝时期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22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22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