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宗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

发布时间:2018-03-17 11:26

  本文选题:宋代 切入点:宗族 出处:《安徽史学》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唐宋变革的社会大背景下,宋代宗族处于明显的变动过程中。这种变动过程,在不同区域内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北方地区传统上是宗族势力相对比较强的地区,但进入宋代,宗族形态相对松散,在新式宗族组织形态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东南地区。其特点是:崇尚同居共财,注重亲族间的经济互助;祖先崇拜观念较强,注重宗族成员间的亲情关系;宗族关系与乡党关系相纠缠,血缘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相纠缠;富贵家庭在宗族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东南地区在宋代"敬宗收族"宗族组织的建设方面表现突出,新的组织方式和手段不断涌现并得以迅速发展,比较明显地具有以下特点:宗族聚族而居比较明显;宗族公有财产建设成效显著,注重以经济手段收族;宗族组织手段较为齐备。四川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历史原因,在宗族发展方面有其自己的特点:宗族内部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宗族注重在社会上的等级地位,有较强的门阀等级意识;宗族组织手段相对齐全。宗族发展的地区差异,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唐中叶以来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不平衡,传统政治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人口迁徙带来的多种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和经济开发情况不同对宗族社会功能的不同要求。
[Abstract]: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clan of the Song Dynasty is in a process of obvious change. This process of change show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northern region is traditionally a region with relatively strong clan influence. However,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form of clan was relatively loo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 of clan organization was obviously lagging behind that of Southeast region. Its characteristics were: advocating cohabitation and sharing wealth, paying attention to economic mutual aid between relatives, and having a strong concept of ancestor worship. Pay attention to the kinship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lan members, the clan relation and the township party relationship, the blood relation and the other social relations entangled; The rich and noble families have strong appeal and cohesion in the clan. The southeast area is outstand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lan organizations of "Jingzong and clan"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new organizational ways and means have been emerging and developing rapidly. It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lansmen live together and live obvious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property of the clan is remarkable, and th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ollection of the clan by economic means; Because of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soci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the Sichuan reg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n: there is a strong personal attachment within the clan, and the clan pays attention to the hierarchical position in the society. Having a strong sense of hierarchy, relatively complete means of clan organiz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lan development, mainly due to the imbal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ideas and social customs,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the different demands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lan.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重大招标项目《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06JJD840008
【分类号】: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进国;理性的驱驰与义利的兼容——宋明理学与东南家族社会经济变迁简论[J];东南学术;2001年06期

2 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赵英丽;韩光辉;;楠溪江流域宗族与学术高峰[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海涛;;习惯规范与民间契约:冲突与弥合——以民国华北地区的雇佣关系为切入点[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常建华;;晚明华北宗族与族谱的再造——以山东青州《重修邢氏宗谱》为例[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3 董传岭;;晚清山东自然灾害与农业经营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4 强世功;;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5 牛杰;;宋代好讼之风产生原因再思考——以乡村司法机制为中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王询;中国与欧洲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组织之比较[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7 高贤栋;;北朝宗族谱牒述论[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8 廖寅;;宋琪与宋太宗朝政治散论[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9 黄宗智;中国法律制度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0年01期

10 赵明星;;宋代仿木构墓葬形制及对辽金墓葬的影响[J];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王士俊;;农村制度变迁中的农民利益诉求 从杜赞奇“经纪模型”视角的考量[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柳立言;;宋代墓志铭的虚与实及其反映的历史变化——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探微[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4 周立;;两部门合作:农村金融体系形成的一般逻辑与中国经验[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袁彦;常青;;朱熹与武夷山水[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丁士军;陈风波;陈玉萍;;农户非农活动及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汉平原农户为例[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丁士军;陈玉萍;陈风波;;农户非农活动及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汉平原农户为例[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刘东勋;;内陆传统农区的市场化转型与工业化启动机制[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杜建录;;中国藏西夏文献碑刻题记卷综述[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10 史金波;;西夏学概说[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霞;中国农村经纪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崔宝敏;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斌;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杨迪航;农户融资困境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苟海林;市场与区划:清代至民国江南市镇的区域建构与演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永胜;旱魃为虐,,如`匀绶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芳芳;明朝官方禳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曾伟;《筹办萍乡铁路公牍》整理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卫星;近代江西新式交通发展与社会经济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田苗苗;对赣闽边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再认识[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余俐颖;扶贫绩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万婷婷;瑞金沙洲坝村土地改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欧小珍;边村经济[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建红;农户种植番茄选择行为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梦江;试论永嘉“元丰”九先生[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2 邢铁;;宋代的义庄[J];历史教学;1987年05期

3 吴霓;明清南方地区家族教育考察[J];中国史研究;1997年03期

4 柯昌基;宗法公社管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如雷;;门阀士族兴衰的根本原因及士族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A];唐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杰;;宋代出土石砚简论[J];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周中坚;;泉州港为什么在两宋之际异军突起[J];东南亚纵横;2010年10期

3 吴擎华;;宋代四川市场与东南市场的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4期

4 淮建利;;论宋代的壮城兵[J];中国史研究;2007年01期

5 皮庆生;;他乡之神:宋代张王信仰传播研究[J];历史研究;2007年03期

6 熊燕军;;宋代江南崛起与南北自然环境变迁——兼论宋代北方林木资源的破坏[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7 王云裳;;简述宋代漕运中押纲武臣与舟卒的营私获利活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潘宏威;;宋代江南经济研究学术史回顾[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9 姜文波;李茂山;刘建伟;;探究地理环境对我国南北方发展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7期

10 孔泾源;;关于宋代的田赋税率和农民负担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桂青;毛景文;李瑞玲;赵财胜;;鄂东南地区矽卡岩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模式讨论[A];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张晓强;潘玉萍;赵苏璇;王珂;程玉玺;;东南地区航空气候环境变化分析及应对策略[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蔡俊;吴风云;汪刚;;鄂东南地区介入放射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发展模式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曹文志;陈玉慧;;我国东南地区农业流域氮循环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施正谊;;我国东南地区印支期—喜马拉雅期地壳运动问题的讨论[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5)[C];1986年

6 吕森林;张屏;;我国东南地区旱涝变化规律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赫宝兰;任亦欣;熊珍谊;;两种皮试方法比较及北方地区4427例哮喘患儿过敏原阳性率分析[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徐荣;马玉;;北京地区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规范化技术体系的研究[A];草坪与地被科学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9 隋红燕;向河;;北方地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王莉琳;马丽娜;任姗;师令娴;金怡;何智敏;张小丹;张永宏;陈新月;;北方地区HCV患者出现快速病毒学应答预测因素估计[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道佳;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大[N];中国信息报;2004年

2 记者  田新元;最佳雇主呈现区域差异[N];中国改革报;2006年

3 记者 洁芳;《拖拉机交强险费率方案》出台[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7年

4 记者 张驰;基金营销咋过区域差异这道坎[N];中国证券报;2004年

5 王春燕;区域差异:个人金融营销视角[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3年

6 钱民辉;开辟农村教育研究的新领域[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骆风;农村教育研究新突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8 本报评论员;推动渝东南加快发展[N];重庆日报;2007年

9 杨秋颖;晋东南地区古代彩绘泥塑制作特点分析[N];中国文物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于祥明;前5月增长13.3% 全国水泥产量持续走高[N];上海证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薇;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廖寅;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D];武汉大学;2005年

3 景文宏;小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王秀丽;元代东南地区商业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5 罗伟卿;财政分权对于我国公共教育供给数量与区域差异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1年

6 黎翠梅;我国农村资金供给的区域差异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安烨;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9 王钟杰;宋代县尉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少梅;河北省农村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刘显全;试论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3 俞文杰;中国私营企业“家族化”经营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袁岳驷;中国民间投资的区域差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怡;房地产价格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6 洪敏;北京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朱锦秀;论区域创新对区域差异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郑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王丽娜;我国农村健康人力资本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D];南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24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24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0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