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研究_《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3年
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研究
赵桂芬
【摘要】:唐朝服饰审美文化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的前提下,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甚至海外异族服饰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独特的时代背景,注定唐朝服饰审美文化在中国服饰审美文化史上不会只是一颗一闪而过的“流星”,它款式独特、质料精美、图案别致,不仅融合了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而且整体呈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回味与反思,犹如光辉永存的“北极星”,引领了之后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发展方向。 本文结合唐朝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产生的背景进行了概述,包括两节。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唐朝服饰审美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开明的君主专制、雄厚的物质基础、开放包容的气魄三小部分,从统治者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等方面对唐朝服饰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了阐释。第二节主要从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的美学思想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产生的影响方面,介绍了唐朝服饰审美文化产生的文化背景。比如,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身份化”审美意识的影响;道家敬重“自然”的美学思想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讲究生态和谐和追求穿衣舒适性原则审美意识的影响;佛家“四大皆空”观念对唐朝服饰坦然展现躯体之美的开放性审美意识的影响。 第二章共分两节,第一节按当代学者比较认可的初唐、盛唐、中晚唐的划分标准,概述了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的三个主要流变阶段及三个流变阶段的特征:自然清丽、华贵丰美、绚丽怪诞。第二节主要从审美意境、审美意识、审美精神等方面对唐朝服饰整体呈现出来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为方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本部分所阐释的内容,该部分插入了相关的图片。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和主体,主要从不同的美学视角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进行剖析。这些美学视角主要包括生态美学视角、实用美学视角和意境美学视角。第一节在阐释了生态美学这门学科形成的中外哲学基础的前提下,从唐朝服饰图案制作与选材所体现的唐朝人的生态审美思想,唐朝服饰色彩选择与搭配所传达的唐朝人生态审美思想,唐朝服饰对胡服与“女扮男装”的包容与接纳所彰显的人与人之问社会关系生态平衡以及作为个体的人自身的生态平衡等几个方面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进行了论证。第二节从实用美学角度对唐朝服饰实用审美特点进行了介绍。第三节在意境美的理论介绍基础上从造型设计、色彩搭配、图纹装饰等层面展现了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的意境美。本章内容也插入了少许相关图片。 第四章是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的影响与意义介绍部分。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的影响主要可总结为对少数民族服饰审美文化的影响(以吐蕃为例)、对国外服饰审美文化的影响(以日、韩为例)、对现代服饰审美文化的影响三部分。文章最后对研究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的现实意义做了总结,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的研究为现代服饰审美提供了可借鉴的规律性知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应对全球化语境下外来文化的涌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2;TS941.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洁;;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2 高岩;;中国唐代女装与日本和服造型研究[J];辽宁丝绸;2006年03期
3 纳春英;;唐代的服饰制度与服令变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吴功正;唐代服饰美学[J];思想战线;2001年05期
6 蔡子谔;孔子“文质彬彬”的服饰美学思想[J];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李丽;;唐代女子着装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李梅;;“身份化”、“艺术化”与“象法天地”——中国古代服饰的美学特征及深层原因[J];文史哲;2009年02期
9 兰宇;;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特征[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巴微;;意境研究在中国当代服饰美学中的缺失[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祖利,张玉霞;《聊斋志异》的生态美学解读[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李立,孙其香;试论《毛大福》的生态美学意义[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3 陈其海;;蒲松龄德性品质的审美体现[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4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6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10 庄丽娥;;厦门地域性建筑创作特征探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赵靖;;简论金代服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6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8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9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4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江保锋;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表征及延展性开发[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木子;装饰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俊文;论唐后期法制的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2 祖倚丹,张红雨;论唐代服饰文化的政治特征[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年02期
4 包莉秋;李琴芳;;“云想衣裳花想容”——从诗词中女装的描写看唐代审美情趣之变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5年06期
5 任亚地;;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语言在设计中的装饰手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3期
6 李立立;;中西方服饰美学文化之比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李珊珊;中国历代服饰的演变[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付永聚;论唐代胡汉民族之间的混融互补[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9 纳春英;;说“涂抹画衣”——从《后汉书·舆服志》一则断句错误看先秦的服饰装饰[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10 李玉生;;唐令与礼关系析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志家,古怡;中西方服饰审美文化的比较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武小森;;千年时尚解读——读《中国服饰美学史》[J];出版广角;2002年09期
3 黄燕敏;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现代型构[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09期
4 蔡子谔;;荀子“隆礼至法”的服饰美学思想[J];邯郸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蔡子谔;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深层理性蕴意[J];河北学刊;1999年01期
6 陈辽;一部真正的独创的中国服饰美学史──读蔡子谔的《中国服饰美学史》[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2期
7 王允;;中西方两性服饰的审美文化比较[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18期
8 蔡子谔;墨子实用主义的“非乐”服饰美学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竺小恩;;红帮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略论[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古怡,齐志家;服饰审美文化中的悖论[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胥筝筝;梁惠娥;;现代服饰设计色彩中传统色彩的时尚运用[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子龙;潘春宇;;浅析惠山胡达泉彩塑作品的服饰色彩表现[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忠华;;佤族服饰的特色及文化内涵[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靖;;简论金代服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辽;[N];光明日报;2002年
2 黄能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3 李绵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4 肖玉保 吴铎思;[N];工人日报;2004年
5 记者 张佳玮;[N];温州日报;2011年
6 记者 胡军华;[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7 秋么尔布 云南民族博物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赵媛媛;[N];中国服饰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肖莹;[N];中国纺织报;2006年
10 王婧姝;[N];中国民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晖;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亓延;近代山东服饰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3 李晰;汉服论[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4 罗祎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吴爱琴;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罗微;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安丽哲;从“遗产”中解读长角苗服饰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李岩;周代服饰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张蓓蓓;宋代汉族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袁蓉;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1858-1949)[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芬;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2 汪婷婷;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9年
3 王振东;“服饰成语”之审美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静怡;当代中国转型时期大众服饰审美观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5 王婷婷;云南新平花腰傣服饰的装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沈立莹;羽毛在服饰中的装饰性运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伍诗妮;“简朴之美”—浅论汉代服饰的审美特质[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8 宋婉萍;同中有异 异中求同[D];吉林艺术学院;2013年
9 杨晓冰;清代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亮;云南楚雄彝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2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