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外交文书类别和特点

发布时间:2018-03-18 06:09

  本文选题:汉代 切入点:外交文书 出处:《史学集刊》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外交文书为汉代外交中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之一。汉代外交文书大体分为对等性文书和非对等性文书两类。这种类别决定于外交双方关系之对等性或非对等性。两类文书之区分体现于文书称谓、启事敬辞和内容等方面。外交文书作为社会文书体系中的独特分支,与其他社会公、私文书相较而自有其特点,但又有一定的共性,其基本格式乃由汉王朝内部公、私文书而运用于外交文书之中。外交文书的往还实际上就是汉文化的传播、扩散及其被四方国族认可、接受的过程。
[Abstract]:Diplomatic instrument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tools and means in the diplomacy of Han Dynasty. Diplomatic instruments of Han Dynasty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reciprocal instruments and non-reciprocal instruments,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the reciprocity or non-reciprocity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 kind of document is reflected in the title of the document, As a unique branch of the social document system, diplomatic document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other social public and private documents, but they also have certain commonalities, and their basic format is public within the Han Dynasty. In fact,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and sprea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acceptance by the four countrie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汉唐交聘体制研究”(05BZS02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伟明;;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丁邦友;论六朝时期岭南的佛教及其与官僚士商的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宋其蕤;;浅论冼夫人、冯宝联姻在岭南民族融合中的历史功绩[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岚;李雄飞;;雷州石狗崇拜变迁与民族格局之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5 孔义龙;曾美英;;从西汉南越王墓音乐器物看南越国宫廷礼乐的兴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吴芳;甘于恩;;粤语多源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7 彭丰文;南朝岭南民族政策新探[J];民族研究;2004年05期

8 曾翠;;试析瘴疠对宋经营岭南地区的影响[J];民族史研究;2008年00期

9 赵焕庭,王丽荣;历史文献解汉代徐闻县治在今雷城镇[J];热带地理;2003年01期

10 赵焕庭;广州是华南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Ⅱ)[J];热带地理;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包国滔;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3 梁昭;民歌传唱与文化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4 何海龙;边缘之拓治[D];厦门大学;2007年

5 高志超;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D];暨南大学;2008年

6 高占盈;南越国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

7 陈欣;南汉国史[D];暨南大学;2009年

8 邹东;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吴俊;秦汉时期广西地区汉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筱雯;广东地区六朝墓葬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王新茹;明清珠三角城镇发展引起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D];暨南大学;2011年

3 储可艳;近代岭南文言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郑向东;古代韩江流域经济地理研究(秦~元)[D];暨南大学;2011年

5 梁小春;秦汉时期岭南女性文化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6 曲明东;明代珠池业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洋;《古残拓考释》的造型选择[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8 张敏;南园后五先生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张鸿雁;以禅喻诗的误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冯国梅;秦桧当政时的岭南谪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宇;;试析汉武帝的个性形成及其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2 陈长琦;;汉代郡政府行政职能考察[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3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婚姻制度[J];孔子研究;1996年02期

4 刘少虎;论汉代著述之风的形成[J];益阳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5 周宝瑞;汉代南阳水利建设[J];南都学坛;2000年04期

6 周长山;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02期

7 王子今;;大汉·皇汉·强汉: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及其历史影响[J];南都学坛;2005年06期

8 李秀英;;试析汉代政府债务行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朱德贵;;张家山汉简与汉代户赋制度新探[J];学术论坛;2006年06期

10 王子今;;汉代“蚩尤”崇拜[J];南都学坛;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郝建平;;汉代统治思想变迁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姚宏杰;;汉代博士选试制度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文涛;;关于汉代“信都”的几个问题[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5 侯廷生;;冀州牧初探[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6 夫马进;;明清时期中国对朝鲜外交中的“礼”和“问罪”[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建强;汉代的陶厕[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李京华;应重视汉代陶灶陶釜“铁官铭”的考察[N];中国文物报;2002年

3 王子今 周苏平;汉代儿童的游艺生活[N];北京日报;2001年

4 李并成;武威王杖简与汉代尊老扶弱制度[N];人民政协报;2000年

5 郑州大学历史系 高凯;《二年律令》与汉代女性权益保护[N];光明日报;2002年

6 鲁正清;汉代在“西南夷”[N];云南日报;2001年

7 叶东兴 刘文杰;江西安远发现万余枚汉代窑藏铜币[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汪桂海;关于“大司马章”封泥[N];中国文物报;2001年

9 王永波;也谈中国古代的“瑞”与“器”[N];中国文物报;2002年

10 崔海容;历史上惩治贪官的若干做法(上)[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李俊方;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陈一梅;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许健;汉代礼法结合综治模式的确立及其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巩宝平;汉代民间力量与地方政治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林兴龙;关于汉代社会救济的若干问题[D];厦门大学;2008年

9 范志军;汉代丧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郭浩;汉代地方财政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庆余;汉代田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杨舒眉;汉代宫廷女性生活探微[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蕊;汉代妇女服饰的考古学观察[D];郑州大学;2005年

4 高汝东;汉代救灾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张超;汉代“家”称谓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俊;汉代文吏的身份[D];厦门大学;2007年

7 秦小健;汉代太学教学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付强;汉代“主书”之吏考察[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谢明伟;汉代匈奴的内迁及其社会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胡迪;汉代禁忌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28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28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e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