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蒙联姻中的“备指额驸”续谈
本文选题:清朝 切入点:满蒙联姻 出处:《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清朝联姻蒙古的指婚制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清初的指婚制,到康熙时期已发展为记名皇家格格以备指蒙古额驸的做法,乾隆二年以后,又实行令漠南科尔沁等十三旗蒙古提供子弟以备指额驸的做法。嘉庆二十二年后,皇帝鉴于漠南蒙古与清廷的联姻比以前显著减少,又在漠南科尔沁等十三旗中推行强令性政策,以备指额驸,此后,官方始将"备指额驸"作为联姻蒙古的专门概念。而作为今天我们的研究,不妨可将嘉庆二十二年后的这一特殊做法称之为是狭义的"备指额驸"制,康熙以后就实行的"备指额驸"称之为广义的"备指额驸"制。嘉庆二十二年后狭义的"备指额驸"制,效果并不明显,嘉道以后的满蒙联姻,主要是满蒙王公之间的自行通婚。
[Abstract]:The marriage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Mongolia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By the Kangxi period, the system of indicating marriage had been developed into a registered royal grid for the purpose of indicating the number of Mongolian hocks. Two years after Qianlong, In addition, the practice of providing children for the purpose of giving children for the purpose of apocalypsis in Mongolia, such as 13 flags, such as South Horqin, was carried out. Twenty-two years after Jiaqing, the emperor considered that the marriage between the Mongol and the Qing Dynasty ha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n before. In the 13 banners such as Menan Horqin and so on, the coercive policy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purpose of apocalypsis. After that, the authorities began to make the "reserve of the forehead" a special concept of the marriage of Mongolia, and it is our study today. This special practice after 22 years of Jiaqing may be described as a narrow "reserve number set" system. After Kangxi, it was called a broad system of "set on the forehead". After 22 years of Jiaqing, the narrow system of "the set on the forehead" was not obvious. The marriage of Manchu and Mongolia after Jiadao was not obvious. It was mainly the intermarriage between the monarchs of Manchu and Mongolia.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芳;清代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2 乌兰其木格;;清代满蒙联姻大潮中的暗流——土默特和硕额驸纳逊特古斯谋害格格案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黄才庚;;清朝的文书制度(二)[J];兰台世界;1988年02期
4 牛军凯;南明与安南关系初探[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2期
5 黄少卿;明清文字狱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6 雷翔,龙子建;清代西部开发的民间文本——建始龙氏族谱个案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徐实;;论赛音诺颜部与清朝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陶飞亚;;怀疑远人:清中前期的禁教缘由及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李昕;;论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石少颖;;从“郑雷卿案”看早期清鲜关系[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C];1981年
2 李三谋;;清代华北储粮备荒探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刘俊;;清朝对新疆的社会控制举措——从权力的视域进行解读[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4 郭强;赵兴元;;昭显世子入质期间在协调中朝关系中的作用[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5 吾斯曼江·亚库甫;;清代边疆历史学家视野中的清代边疆民族政策——以沙依然米的《伊米德史》为例[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文利;两岸学者研讨清代满蒙联姻与边疆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黄德晃;清朝官员的顶戴[N];中国商报;2002年
3 高翔;康熙帝及其时代[N];光明日报;2002年
4 刘文智;清朝大案 伪孙嘉淦奏稿案[N];中国档案报;2002年
5 吴光范;清朝鄂尔泰治滇史评[N];云南日报;2001年
6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治亭 本报记者 施宣圆;康乾盛世:中国封建社会最好的历史时期[N];文汇报;2001年
7 李成鼎;吴三桂封藩云南[N];云南日报;2001年
8 姚华 胡希英;康乾盛世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N];中国民族报;2003年
9 戴 逸;乖谬百出的《清史稿》 [N];光明日报;2002年
10 王宏志;略论爱国将领施琅[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大明;《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赵荣耀;乾嘉时期清朝与廓尔喀封贡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牛小燕;论治边名臣松筠[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徐实;清朝对外蒙古管理体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v
本文编号:1628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28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