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汉人、南人持弓矢问题考
本文选题:元代 切入点:汉人 出处:《江海学刊》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元世祖到元末顺帝,针对汉人、南人持弓矢的禁令层出不穷,内容多样,学界对此多解读为元朝社会的民族歧视、阶级压迫。实际上,汉人、南人从官员到民众仍然执把弓箭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从追忆传统、聚会娱乐,到买卖谋生,甚至偷盗犯罪,可以说,弓矢文化在元代从未被消灭过。以弓矢为视角,蒙古文化、汉文化甚至有某种共通性,说明堂而皇之的制度规定不能代表现实社会的实际。汉人、南人持弓箭的具体内容,值得进一步探析,以期更全面地认识元代社会,亦能对既往将此作为阶级矛盾论调的研究做出些许修正。
[Abstract]:From Yuan Shizu to Emperor Shun at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ban on the use of bow and arrow by the southern people appeared in endlessly and varied in content, which was interpreted by scholars as ethnic discrimination and class oppression in Yuan Dynasty society. In fact, Han people, The southern people, from officials to the public, still engage in all kinds of social activities: from recalling tradition, gathering and entertaining, to buying and selling and making a living, and even stealing crime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bow and arrow culture was never destroyed in the Yuan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w arrow, Mongolian culture, The Han culture even has some commonality, which shows that the system rules and regulations can not represent the reality of the real society.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the Han people and the southern people holding bows and arrows are worthy of further analy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ociety of the Yuan Dynasty more comprehensively. It is also possible to make some corrections to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class contradiction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D691;K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高华;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J];历史研究;1995年03期
2 宋成斌;元代社会阶级状况与包公戏的兴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龚荫;元朝民族等级政治述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6期
4 冉守祖;;从元朝四等级制看民族压迫的阶级实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赵华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张金铣;;元两都之战及其社会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龚光明;杨旺生;;元代农业灾害成因论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7 雷静;;历史时期新疆地区农业灾害发展述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8 柴福珍;;大蒙古国时期蒙古草原上的社会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9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10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之二——隋唐宋元时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5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7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8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尹钧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10 张云涛;;从戒台寺石刻看其宗教的历史地位与传承[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周景勇;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余德芹;元明时期法医学文献整理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0年
7 戴学艳;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慧智;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铜镜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常雯婕;文化交流、融合进程中民族服饰的流变[D];云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宝海;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12期
2 马建春;;元代也里可温的族属与分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3期
3 丁超;;元代递帕礼俗考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位雪燕;徐适端;;从《元史·列女传》析元代妇女的贞节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周少川;试论许衡的历史思想[J];史学月刊;2005年09期
6 张方;;全真女冠与元代社会[J];宗教学研究;2011年01期
7 赵艺蓬;;浅析元清两代对汉族政策的异同及其影响[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韩志远;关于元代社会风尚的几个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1年03期
9 张其凡;惠冬;;金朝“南人”胡化考略[J];史学集刊;2009年04期
10 孙红娟;;元丽民俗文化研究——以《老乞大》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高华;;元代佛教与元代社会[A];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1979年
2 安双成;;顺治朝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3 李燕光;;清代的八旗汉军[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4 宋超;;秦人与匈奴关系考察——以汉人“过秦”言论为中心[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黄朝文;;析“天将灭汉人,,并灭苗目兵役”[A];布依学研究(之三)——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6 许福谦;;东魏北齐胡汉之争新说[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7 刘琳;;北朝士族的兴衰[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8 漆泽邦;;论东魏——北齐的倒退[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9 朱文民;;浅议契丹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黄佩瑾;;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的发展[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家鑫;“元上都与元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正蓝旗召开[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2 汪利平;杭州旗人和他们的汉人邻居[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周瑞;曾经的辫子[N];中国审计报;2004年
4 国风;名士的出现及作用[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5 张菲娜;华夏文明的“衣冠之治”[N];中国审计报;2006年
6 书评人 王怜花;风华绝代:谢安和他的时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陈乻;凡事莫贵于务实[N];辽宁日报;2007年
8 翟泰丰;来自介休张壁古堡的震撼[N];山西日报;2005年
9 乔吉;传统文化的保护者:来自草原的几位可汗[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10 萧易;七擒七纵 蛮将孟获竟是汉人?[N];成都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典恩;清代台湾拓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黄寿成;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珠飒;清代内蒙古东三盟移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成积春;走向盛世的政治思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张甫荣;北魏中央集权过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王建军;元代国子监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迎春;金元鼎革之际汉人武装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2 张丹丹;蒙元早期蒙古化汉人近臣群体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刘政;斡脱商业与元代社会[D];兰州大学;2011年
4 纪楠楠;论辽代幽云十六州的汉人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彦鑫;元代地震灾害及赈灾体系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6 戴立军;论辽朝的契汉通婚[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旺祥;元代汉人世侯初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位雪燕;元代汉族平民妇女家庭生活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王来刚;清代内蒙古地区的汉人移民史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0 郑伟佳;唐末五代入辽汉人群体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28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28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