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八世纪中朝文人交游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8-03-21 00:02

  本文选题:中朝文人 切入点:交游 出处:《东疆学刊》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8世纪,中朝文人交流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朝鲜使团频繁出使清朝,为中朝文人的接触与交流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础。18世纪初期的朝鲜朝文士多是希望见到对明朝怀有深厚感情的清朝士人;此外,朝鲜文士积极接触清朝文人:一方面缘于希望实现贤者嘉会、倾心剧谈的夙愿;另一方面意欲加强双方的文化了解,实现显扬声名的愿望。而一些清朝文人或因赏识、钦佩朝鲜文士的才学,或为了商业目的,或为了看朝鲜朝使者的衣冠及期望得到朝鲜的特产,也主动结交朝鲜文士。
[Abstract]:In 18th century, the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Korean literati presented a prosperous scene. North Korean missions frequently sent missions to the Qing Dynasty. It provided the precondition and objective basis for the contacts and exchang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Korean literati. In the early 18th century, the Korean literati Shiduo wanted to see the Qing scholars who had deep feelings for the Ming Dynasty; in addition, The Korean literati actively contacted the literati of the Qing Dynasty: on the one hand, they wanted to realize the long-cherished wish of the sages to appreciate and talk with each other; on the other hand, they intended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to realize their desire to show their fame. He admires the talents of Korean scholars, or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or for the sake of looking at the clothes of the Korean emissaries and expects to get the specialty of North Korea, and also takes the initiative to make friends with Korean literati.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文学院;南通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时期中韩文人交流尺牍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1CTQ012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十八世纪中朝文人交流研究”,项目编号:10YJC751099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明代中韩文人来往尺牍研究”,项目编号:201310304001
【分类号】:K2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忠;;朝鲜燕行使者与18世纪北京的琉璃厂[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2 陈喜波,颜廷真,韩光辉;论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叶瑜;方修琦;张学珍;曾早早;;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刘凤云;清代北京文人官僚的居家观念与时尚[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5 陈冰冰;;朝鲜文人朴趾源的讽刺作品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胡文彬;;片刻言情尽有真——程伟元与朝鲜友人往来纪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王景泽;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东北地区的商人[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1期

8 韩东育;;“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李鹏;性灵派与江户后期汉诗诗坛——以袁枚、赵翼诗歌及诗话在日本的传播为中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02期

10 徐东日;;朝鲜朝燕行使者眼中的关羽形象[J];东疆学刊;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鑫磊;;也谈朝鲜王朝的“小中华意识”——读燕行文献《随槎录》引发的思考[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晓晶;六世班禅进京史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涛;清军火器、军制与战争[D];复旦大学;2007年

4 张峰;国际体系与中国对外关系: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许明哲;朴趾源《热河日记》的文化阐释[D];延边大学;2009年

6 沈从文;中国旧体叙事诗之新变(1840-1940)[D];复旦大学;2010年

7 党为;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雁;明清戏曲与园林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孙萌;儒学视域下的朝鲜汉文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根硕;朝鲜的中国想像与体验(从17世纪到19世纪)[D];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睿;李氏朝鲜君臣眼中的康熙帝与雍正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海峰;清代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亮;壬辰倭乱与明人抗日援朝[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卞冀;清代宫廷承应戏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5 郭玲;清代前中期折子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肖岸芬;清代宫廷戏剧研究综述[D];广州大学;2007年

7 宋晓燕;清代宫廷服饰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帅倩;17至19世纪初西学传入朝鲜及其影响[D];暨南大学;2008年

9 柏松;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华夷观”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戎;李朝后期北学派思想中的西学影响探析[D];延边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士英;论清代中朝文化交流的特点[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张士尊;;元末明初中朝交通路线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张爱波;徐传武;;“清谈”与中朝名士[J];理论学刊;2007年04期

4 栾凡;;元代的中朝朝贡关系[J];古代文明;2009年04期

5 萧平汉;继承秦代衣钵的西汉法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6 张爱波;;论“任诞”与中朝名士[J];江淮论坛;2006年05期

7 张士尊;清代中朝之间“瓯脱”地带人口与环境变迁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柳树人;;“壬辰倭乱”和中朝人民的抗战(续)[J];历史教学;1952年07期

9 柳树人;;“壬辰倭乱”和中朝人民的抗战[J];历史教学;1952年06期

10 櫘汉镛;;中朝Qi国医学交流的概述[J];中医杂志;195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花子;;明清时期中朝地理志对长白山及水系的记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陈慧;;后世所见的穆克登碑[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范金民;迈向覆亡边缘的大明王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菊华;明代登州在中朝交往中的重要作用[D];鲁东大学;2012年

2 高攀攀;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栾威;中朝贡使制度研究(1637-1840)[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徐娇瑾;清代中朝图们江互市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5 卢丙生;壬辰倭乱期间朝鲜遣使中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许学权;清朝莽牛哨设汛事件及其对清、鲜关系影响[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7 岳阳;清代朝鲜赍咨行初探[D];山东大学;2010年

8 梁玉柱;浅析明末朝鲜海上朝贡路线[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9 陈福广;明代援朝御倭战争再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文文;康熙朝清鲜封贡关系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41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41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2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