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与北元—蒙古诸部关系的演变看明人的蒙元史学编纂
本文选题:明代 切入点:北元—蒙古诸部 出处:《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有明一代,随着明朝与北元—蒙古诸部关系的演变,明代学者的蒙元史学著作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明代前期,明朝采取恩威并举的外交策略,与此相应,出现了贯彻和反映这一策略的《元史》。以《元史》修纂为中心,出现了诸多续补、改编、补正元朝史事的著作,推动了明人蒙元史学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土木堡"之变为节点,明人的蒙元史学编纂发生了由战记史学作品向边镇志书的转变。明代后期,随着女真势力的崛起,明人的记述重心又发生了由"九边"向"东事"的转移,对相关蒙古诸部的记载往往附着在对女真的记载之下。
[Abstract]:In the Ming Dynasty,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Yuan Dynasty and Mongolia, scholars of the Ming Dynasty also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and Yuan historiography.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Ming Dynasty adopted a diplomatic strategy of combining En-Wei with Mongolia. "Yuan History", which carried out and reflected this strategy, was centered on the compilation of "Yuan History", and a number of books on 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were published, adapted and corrected,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people of the Mongolian-Yuan Dynast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With the "civil castle" as the node, the Mongolian and Yuan historiography of the Ming people changed from the historical works of war records to the historical books of the town of Bia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ith the rise of the forces of Nu Zhen,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Ming people's narration has shifted from "Nine sides" to "East thing", and the records of the relevant Mongolian ministries are often attached to the records of Nu Zhen.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人蒙元史学研究”(编号:2011C053)
【分类号】:K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向燕南;;明代北塞军事危机与边镇志书的编纂[J];中州学刊;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3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7 赵华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张金铣;;元两都之战及其社会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10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7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要琦;李东阳法律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树国;明代六科制度述略及简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2 汪崇{|;明代隆庆年间盐政状况分析[J];盐业史研究;2001年03期
3 马建民;吴建伟;;再论“满俊事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高晓波;黄娜;;明代北京皇宫治安管理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郑宪春;;如何评价明末东江总兵毛文龙——对话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6 陈宝良;;明代妇女的生育之职及其相关习俗[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6期
7 蔡明伦;;从对立到合流:明代言官群体与宦官的互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郑永霞;;试论明代藩府刻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王河;刘美彩;王晓丹;;明代卢之颐与他的《茗谱》[J];农业考古;2009年02期
10 卞利;;明代徽州谱牒的纂修、管理及其家国互动关系研究[J];江海学刊;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包国滔;;论明代国子监祭酒宋讷的治监之道[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周致元;;明代对凤阳府的灾蠲[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晓纪;;明代泉州府人才地理分布[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黄时鉴;;元代的对外政策与中外文化交流[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5 逄振镐;;莒国史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王贞平;;唐高祖、太宗两朝外交思想初探——以“德”与“义”为中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7 朱亚非;齐廉允;;论郑和的外交成就[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高扬文、陶琦主编《戚继光文集》出版五种[A];中国明史学会通讯(第5期)[C];2001年
9 朱巍;陈蓓蓓;;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中印交往[A];“睦邻友好”郑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韩毅;;《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出版[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澍;明代对河西走廊的开发[N];光明日报;2000年
2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胡凡;明代皇帝的家庭与帝位传承[N];光明日报;2002年
3 陈光荣;明代贵阳洪边土司宋氏的兴与衰[N];贵州政协报;2001年
4 田澍(作者系西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明代甘肃的屯田与马政[N];甘肃日报;2000年
5 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 周京南;明代帝王生活的真实写照[N];中国贸易报;2000年
6 王殿芝;古代帝王与法[N];中国档案报;2002年
7 晋公;千刀万剐话凌迟[N];中国档案报;2001年
8 周简殷;八达岭由来[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9 金铁锋;组织机构 日趋完备[N];中国人事报;2000年
10 陈金胜 王文彬;陈廷敬与皇城相府[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闫春;《四书大全》的编纂与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邓洪波;明代书院讲会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浙江大学;2006年
5 宗韵;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永菊;明代河南的军事权贵与士绅阶层[D];厦门大学;2008年
8 余清良;明代钞关制度研究(1429-1644)[D];厦门大学;2008年
9 田冰;明代官员谥号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李媛;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艳娟;明代女性贞节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肖英;明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士岭;试论明代的人口分布[D];郑州大学;2005年
4 陈昕;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梁思立;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何瑞军;明代与日本足利幕府朝贡贸易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黄阿明;明代户部机构及其运作[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包诗卿;明代关羽信仰及其地域分布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9 梁尔铭;明代巡按御史监察职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梁科;明代京通仓储制度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41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4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