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旧俗_《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05 12:57

  本文关键词:唐代上元节俗的历史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4年

唐代上元节俗的历史考察

李曼  

【摘要】:上元节是唐代较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唐代节日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学者对于唐代上元节俗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元节俗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全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唐代上元节俗的渊源。主要分为上元节与上元节俗两部分,首先从中国本土正月上旬的祭祀传统与佛、道教的角度追溯上元节的起源;其次,论证唐代上元节的各个节俗,通过考察得知上元节俗活动主要以人为主体,以人的活动为主线,总结唐代节俗活动的起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体可归为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最开始主要为宫廷活动。物质方面包括灯俗、紫姑之俗,精神方面是百戏、夜游与踏歌之俗,其中迎紫姑与踏歌之俗的起源带有巫术色彩、百戏、夜游之俗更具娱乐效果及精神享受。 第二部分,考察上元节俗在唐代的变化与发展。从横向考察唐代上元节俗本身静态的变化,从纵向考察唐代二百多年里的阶段性发展,通过考察,认为唐代上元节俗因唐代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区域特征,是唐代社会历史大背景下的产物,变化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反映出不同阶层的群体意识与社会心态。 第三部分,研究唐代上元节俗的文化及功能。上元节俗包括了儒家的礼乐、孝等伦理文化,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有重要意义;体现了道教的斋戒、求仙与养生文化,是唐代崇道背景下的产物;反映了佛教的灯文化,灯能破暗指明,常比喻佛法如灯,能照破世界“冥暗”,燃灯即为了礼佛。上元节俗可谓一个文化的大荟萃,既有儒家之礼乐纲常维持封建秩序,又有道家的星灯、仙文化满足人们的现实心理追求,还有佛教的燃灯供佛与戒杀护生思想给予心理平衡与慰藉。节俗文化反映的是一种和谐文化,其功能教育人们学习上元节俗中的各种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帮助人们自我定位,人们通过节俗活动来获取节俗文化,主要是一种潜在的功能。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对唐代上元节俗的全面与发展的系统探讨与考察。一、从起源、变化发展与成效价值角度来研究上元节俗。以往学者主要是对上元节这一节日的起源研究,注重的是节日本身,而对于节俗活动研究还是较少。本人对唐代上元节俗追本溯源,逐一探讨,从源头来了解唐代上元节俗的渊源。二、考察上元节俗在唐代的新变化与阶段性发展,侧重探讨变化与发展的原因与因素,在分析变化与发展的原因的基础上,总结唐代上元节俗的特点。三、以教育学的视角探索上元节俗活动所具有文化内涵,以狂欢理论来分析其娱乐价值。 不足之处:由于有关唐代节俗史料资料的缺少及本人自身能力的限制,对于唐代后期上元节俗活动研究不够全面与深入,对于下层民众的节俗活动的考察与研究缺乏史料。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锋,李桂英;试析杜诗中的唐代节日民俗[J];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02期

2 林弘;杜甫与唐代节令习俗研究[J];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04期

3 谭蝉雪;唐宋敦煌岁时佛俗──正月[J];敦煌研究;2000年04期

4 马德;敦煌遗书莫高窟岁首燃灯文辑识[J];敦煌研究;1997年03期

5 周慧敏;;上元节的起源及其民俗文化意蕴[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姚伟钧;汉唐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与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萧辉,萧放;岁时生活与荆楚民众的时间观念──《荆楚岁时记》研究之一[J];江汉论坛;2000年07期

8 陈艳玲;;唐代岁时节庆中的公共宗教活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钱国旗;;佛教与中国岁时节日[J];民俗研究;1991年03期

10 刘锡华;郑以荣;;浅谈元宵节在唐宋时的流变与民俗体现[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4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5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6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马宁;钱永平;;现代化进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释比”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8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胡耀飞;;五代蜀地粟特系沙陀人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呼致伟;;解读七夕[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7 孙彩燕;;儒家“孝悌”观的当代反思[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8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贺从容;;从吕大防《长安城图》与考古资料看唐长安城坊内的十字街宽度[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10 岑惠;;清代媒婆制与现代婚姻中介的制度比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高晏卿;黑龙江皮影艺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萧放;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姜伯勤;敦煌音声人略论[J];敦煌研究;1988年04期

3 豆敏;;宋代都城元宵节习俗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庞朴;;寒食考[J];民俗研究;1990年04期

5 冯军胜;阴山岩画与原始宗教自然观[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6 李洪甫;;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石刻与原始农业[J];农业考古;1983年01期

7 张弓;;中古盂兰盆节的民族化衍变[J];历史研究;1991年01期

8 黄艳梅;;在韩国过元宵节[J];侨园;2009年04期

9 付红霞;;藉田礼与《诗经》雅、颂中的农事诗[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10 曹飞;;元宵节起源辨析——与向柏松先生商榷[J];文化遗产;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勃;唐代节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峰;;从节俗的历史演进看传统与创新[J];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03期

2 李玉英;;互助农村汉族地区的清明节俗及其发展变迁[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陈佳;;文史视野下的元宵节俗[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4 王萍萍;;“拜年”节俗的历史变迁与现代传承[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04期

5 刘晓峰;;节俗如何结构了特殊的文化空间——从端午节俗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谈起[J];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03期

6 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J];民俗研究;2009年04期

7 王玉德;赵小彬;;明清时期荆楚和北方地区端午节俗异同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闫德亮;;传统节俗的神话学阐释[J];寻根;2011年03期

9 赖艳华;;闽东畲族“二月二”会亲节由来及节俗文化探析[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温长路;;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九) 元宵节节俗与健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犁人;;城市节俗变迁的文化学考察[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2 周建昌;;两岸端午节俗与交流[A];2012年第八届海峡两岸端午文化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周建昌;;两岸端午节俗与交流[A];2009第五届海峡两岸端午龙舟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丹桔·青新;;千姿百态 情趣隽永——元宵节俗浅谈[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5 张登贤;左夷山;;闽东畲族节俗来源初探[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6 梁冬平;秦璞;;另一方“土”的守与离——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论农村节俗旅游化发展[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7 张金荣;;清明节俗在北京城市空间中的变迁分析[A];北京学研究2013:文化·产业·空间[C];2013年

8 林湘生;;宁化县石碧客家祖地节俗及其形成[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马树霞;;福鼎中秋节俗与“福鼎饼花”[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10 王天杞;王晓;;福州富有特色的岁时节俗[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孙鹏 本报记者 裴立新;[N];南通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郑大中;[N];上饶日报;2009年

3 陈斐;[N];中国艺术报;2013年

4 李汉秋;[N];人民政协报;2014年

5 余红艳;[N];中国民族报;2014年

6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吕品田;[N];人民日报;2013年

7 何山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萧放 萧辉;[N];光明日报;2000年

9 演讲人 萧放;[N];人民政协报;2012年

10 张涛 张洪河;[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红艳;广西贺州黄田“二月二”节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珍;端午节俗与吉祥文化[D];苏州大学;2008年

3 朱蕾;江南传统节俗与社群关系网络[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4 袁娟;春季节俗复活主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5 夏冰冰;唐代重阳节俗的文化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胡靖;清中后期至民国巴蜀地方志所载汉族岁时节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7 丁雪梅;寒食节俗的文化阐释[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衍军;唐代节俗诗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李曼;唐代上元节俗的历史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陈欣;异域、本土、旅游者:西双版纳跨境族群节俗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唐代上元节俗的历史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5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