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谏诤礼制
本文选题:谏诤者 切入点:谏诤对象 出处:《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摘要】:春秋时期是一个注重谏诤的时代,谏诤双方皆须遵从礼制。人臣进谏时的言行须合乎人臣之礼,如果君主不纳谏,人臣可以再谏,也可以让高位者谏,还可以离君而去或暂且不管,但不可怨君和弑君。谏诤对象必须听谏,即便不纳谏,也不可以杀害谏诤者。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as an era of great emphasis on admonition, in which both sides had to abide by the system of propriety. The words and deeds of the ministers should conform to the courtiers' propriety. If the monarch did not accept remonstrations, the ministers could remonstrate, or let the high officials remonstrate. You can leave the monarch or leave it for a while, but you can't blame or kill the monarch. The object of admonition must listen to the remonstrant, and even if he does not accept it, he may not kill the remonstrator.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左传》辞令的逻辑研究”(项目号:2012M51187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马春华;;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的欧化:将+主句动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倪晋波;最后的瞻望——《左传》人物濒亡心理描写初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陈丕武;;论王僧孺的丽逸诗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朱智武;;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10 李勇;祝凯歌;;古希腊史研究的新突破——评《多维视域下的古典雅典城乡关系》[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怀锋;陈磊;;《管子》政令体现“生态”治国理念[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连伟;;《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程平源;;儒家德性论源起考——以先秦“德”义变迁为考察对象[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4 郭万青;;《国语》中的“曰”字与“云”字分析[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5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6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8 廖名春;;《左传》、《国语》易筮言“八”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吴锐;;《春秋》三传之“诸夏”与后世“汉族”的断裂[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杰令;论春秋时期的“出奔”[J];史学集刊;2000年02期
2 周洪;春秋时期的婚姻状况[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3 李修松;试论春秋时期淮河流域之交通[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4 周书灿;春秋时期“县”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态[J];江海学刊;2003年03期
5 陈筱芳;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神正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张卫中;春秋时期的祭祀与政治传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徐杰令;春秋聘问考[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8 骈慧娟;论春秋时期的火灾救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张艳萍;试论春秋尚武之风[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谭黎明;《左传》中所记春秋时期道德观念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R壣僖,
本文编号:1675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7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