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城市的“厢”
本文选题:城市地域 切入点:左右厢 出处:《文史》2013年03期
【摘要】:正一、问题之提出关于唐宋城市中的厢制,前人已有较充分的讨论,形成了若干得到较普遍认可的认识:(1)作为城市行政区的"厢",起源于唐末藩镇兵制,特别是后梁开平三年(909)以左右军巡使分掌都城的警巡治安,遂使原来作为军队蕃号之用的左右厢,逐渐被用来称呼其巡察地域,进而演化成城市行政区划的名称。(2)人宋以后,首先在都城开封府设立厢制,然后推广到州府治所城市。北宋州府城市普遍设立厢区,实行以厢统坊的制度;至南宋,部份县城也
[Abstract]:First, the question was raised about the system of compartments in the citie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ich had been fully discussed by the predecessors, and formed a number of widely accepted understandings of "compartments" as "compartments" in the city administrative regions,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system of soldiers in the town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In particular, in the third year of Kaiping, the rear Liang Dynasty, the police patrol of the capital was divided by the left and right military emissaries, so that the left and right compartments, which were originally used as military barons, were gradually used to address their patrol areas, and then evolved into the name of the urba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fter the Song Dynasty, they became the name of the city'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First of all, the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the capital city of Kaifeng, and then extended to the city of the state capital.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city of the state capital generally set up the box area and implemented the system of "Xiang Tong fang"; by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some county towns were also established.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唐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人群、聚落与地域社会”(项目编号:11BZS0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244;K242;F29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雪华;邓集文;;社会转型与城市转型[J];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03期
2 方俊才;丁宁;陈慧瑜;;保护城市地域文化与土地合理利用[J];国土资源;2013年07期
3 江根源,季靖;刍议城市品牌建设[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孙湘明;杨上丽;;从语义学角度对城市色彩的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成朝晖;;城市形象系统研究的维度[J];中国美术馆;2008年12期
6 成朝晖;;“城市特质”——城市形象系统的差异化定位[J];新美术;2009年05期
7 杨芒;黎芳;;乐山城市导向标识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3年09期
8 曹康;;评《欧洲的城市与铁路》[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3期
9 赵建军;青岛市城市地域拓展的历史及特点概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石本惠,孙佳妮;论经营城市[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丽萍;;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思考[A];建设宜居城市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施旭栋;孔令龙;;从“车性”的城市回归“人性”的城市——基于国情的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构想[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孟斌;;城市地域界定方法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周立;;城市特色地段色彩分析——以南京总统府及周边地段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姞固;椨守av;;城市u#im}Pi松齷的城市化回a裳芯縖A];第十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董贺轩;;城市立体化——城市模式发展的一种新趋向解析[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7 陈胜昌;闫甜;;发展城市圈,促进生产力大发展——再论中国需要发展超大型城市[A];“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生态‘大北京’论文集[C];2004年
8 陈菁菁;陈建军;丁正源;;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功能研究综述[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永革;;城市比较研究的一个误区——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之评价[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10 刘陶冶;郭旭;曹新红;;哈尔滨城市休闲文化建设探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健;我省将开展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摸底调查[N];贵州日报;2007年
2 记者 李晓斌;“城市原点”丛台揭幕现真容[N];邯郸日报;2011年
3 五合国际 邹毅 刘力;二线城市:开发商的下一个目标[N];中国建设报;2006年
4 蔚然;把村庄里的“都市”揽入城市的怀抱[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龚义龙;绿使城市充满生机 水让城市变得鲜活[N];沈阳日报;2006年
6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副市长 罗建文;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促城市可持续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9年
7 深圳特区报记者 梁婷;文化与思想才能让城市永葆生命力[N];深圳特区报;2011年
8 王晓华;城市特色如何延续“香火”[N];太原日报;2007年
9 姜煜华 甄峰 魏宗财;国外规划建设宜居城市的典型案例[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付凌;建设国际明星城市、戈壁明珠城市[N];酒泉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R,
本文编号:1676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76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