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沿黄河城市的防洪与排洪建设——以开封城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28 22:00

  本文选题:明清时期 切入点:沿黄城市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完善的防洪与排洪设施是古代沿黄河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明清时期,由于频繁遭遇黄河水患的冲击,沿黄城市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黄河自身的决徙造就了洪涝的多发与防洪设施的圮坏,大量泥沙的沉淀既淤没了诸类水体,也抬高了城墙之外的地势,致使城市防洪乏所依、排洪少所恃,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洪涝应对就成为重要的城市问题。面对黄河频决的灾害性影响及严峻的洪涝形势,开封城官民一道筑堤防、修护堤、缮城墙,御水于城体之外;开凿城内之沟渠、疏浚城外之河道、挖暗沟、建水门、置水闸、造水车,泄水于成灾之初。这种多重性与立体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开封城的防洪与排洪能力,也应是屹立于当时的其他沿黄城市的共同建筑特色及其存续至今的保障因素之一。
[Abstract]:Perfect flood control and flood drainage facilities are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ue to the frequent impact of the Yellow River flood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The decis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tself has resulted in frequent flooding and the de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facilities. The sedimentat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sediment has not only wiped out all kinds of water bodies, but also raised the topography outside the walls. As a result, the city has little to rely on for flood control, and how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flood and waterlogging becomes an important urban problem. In the face of the disastrous impact of the frequent decis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the officials and people of Kaifeng City build embankments and repair the berm together. "and the walls of the city are kept out of the water, and the ditches in the city are cut out, the rivers dredged outside the city, the deep trenches are dug, the gates are built, the locks are put in place, and the water wagons are made." This multi-layer and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enhances the flood control and flood discharge capacity of Kaifeng City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should also be one of the common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t that time and one of the guarantee factors for its survival.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城镇兴衰研究”(项目编号:10CZS039)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研究”(项目编号:2013-QN-289)
【分类号】:TV87-09;TV882.1-09;K2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3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6 邹立波;;略论明代董卜韩胡、杂谷二土司之争——兼论硗碛嘉绒藏族文化中的羌文化因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7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10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4 焦洋;;从“东西厢”到“东西堂”[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5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6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7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9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欣;《契丹国志》史源疏证举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小资料[J];灌溉排水学报;1990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芳心;北宋开封水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78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78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0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