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广州府土地开发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明清 切入点:广州府 出处:《社会科学家》2014年07期
【摘要】:政区演变对考察区域土地开发具有重要价值,而以县级政区最为重要。明清广州府县级政区的变化基本特点是数量增加,县域面积减小。通过对县级政区考察,将1368-1381年、1452-1526年、1649-1685年作为广州府土地开发的起步期、高潮期和成熟期。土地开发的总体路线从珠三角核心地带即明初七县构成的新月地带下部开始,经过东北-西南山区,再到西北-东南丘陵,最后回归到新月地带上部,以花县的设立为标志,广州府已经得到全面开发。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regional l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y lev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of the county government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area of the counties. Taking the year 1368-1381 (1452-1526) as the initial, high and mature stages of land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the overall route of land development starts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new moon zone in the hear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at is, the first seven counties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passes through the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mountain areas. Again to the northwest-southeast hills, and finally returned to the upper crescent zon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Huaxian as a symbol, Guangzhou has been fully develope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项目(2013GZB02)
【分类号】:F301.2;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司徒尚纪;明代广东土地开发梗概[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安玉;;六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长江三角洲的土地开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周邦君;;清代四川土地开发与环境变迁——以水土流失问题为中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王兴亚;;明清中原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陈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宁绍地区土地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成淑君;交通贸易与明代山东土地开发[J];史学月刊;2005年08期
6 孙清玲;;清政府对台湾劳动力资源的配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孙清玲;;试述清前期台湾番界的设防措施[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年01期
8 张凤鸣;高晓燕;;19世纪后半期呼兰地区土地开发[J];学习与探索;1989年Z1期
9 王双怀;明代华南的土地开发[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04期
10 赵玉田;;明前期北方土地开发与“三荒”问题——生态环境史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安玉;;六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镇江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地开发[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卢涛;俄罗斯重视保护文化遗产[N];中国社会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薛敏;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生态效益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丽丽;清代松花江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1860年之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薛刚;人地关系与清代直隶农村民生状况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文涛;南宋时期温州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仲宪;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及防灾救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纪志霞;清代台湾士绅阶层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7 杨向春;唐代的耕牛与牛耕[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8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78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