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曾生平仕履考补
本文选题:吴曾 切入点:生卒年 出处:《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3年02期
【摘要】:吴曾为南宋重要笔记作手,其《能改斋漫录》援据赅洽,辨析精核,向来为学界所倚重,然于其人之生平仕履,载籍却多语焉不详,且互有龃龉。本文广为搜求,对吴曾其人生卒年作了考证,对其入仕身份、任职地域、诗文留存等方面进行了考补,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年谱作了简要梳理。
[Abstract]:Wu used to write important note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is "can change Zhai Companion" aid is comprehensive and consistent, discriminates and analyzes the essence core, has always been relied on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but in his life, official office, but many vague, and there are discord.This paper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Wu Zengqi's birth and death year,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his official status, service area, poetry retention and so on, and makes a brief combing of his chronology on this basi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0YJC751075) 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 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
【分类号】:K24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裘士京,张翅;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孙彩红,陈明光;唐宋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郑颖慧,谢志强;略论宋代法官审判活动之法律责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顾永新;日本传本《古文孝经》回传中国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李元;论经学与西汉时代的知识分子[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6 赵旭;论北宋法律制度中“例”的发展[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7 罗立祝;科举应试资格政策的演变与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8 汝企和;;北宋官府对医书的校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罗凌;《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作者考略[J];图书与情报;2005年03期
10 杨松冀;《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正误三则[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姚永辉;;朱熹、吕祖谦关于《诗经》的四大论辩平议[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2 冯俊杰;;太行雩祭取水仪式及谢雨演剧民俗考[A];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子翼;北宋七言绝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4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立子;宋本《伤寒论》刊行前《伤寒论》文献演变简史[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复旦大学;2004年
9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赵静;司法判词的表达与实践——以古代判词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莉;《瀛奎律髓》的“晚唐”观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李鸿雁;江西诗派唱和活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任志强;试论明清时期产权的共业形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周益;论宋代文官制度充分发展的三大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云;南宋高宗时期的财政制度[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曦;宋元时期江汉平原经济开发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赵建林;魏晋“春秋决狱”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8 杨东;王弼易学与程颐易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2年
9 王芙蓉;两晋灾害及其相关问题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林莉;唐代山水意识的历史变迁[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恒;;宋代三位史pJ];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02期
2 袁志鸿;;入世高道魏征:大志佐国[J];竞争力;2009年10期
3 陈晓兰;;“秋水双莲孕”——王应麟、王应凤兄弟孪生事迹考辨[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0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时叙;;王┲淠昙叭谓荽淌纺甏贾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2 周玉明;_5序摂;;\ Z阶嫔鋐B晸的看法[A];两岸学者论妈祖(第二集)[C];1998年
3 吴心源;;屈原生卒年新考[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智和;;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5 李子龙;;李白与高适的政治得失刍议[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6 许福谦;;《晋书》疑年录(十六国部分)[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范子烨;;东晋时期京口天师道及相关之历史问题——以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为中心[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范兆飞;;从墓葬地看隋唐太原郭氏的迁移[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9 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政界名人成才年龄结构剖析[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10 高文德;;元泰定帝寿年证误[A];蒙古史研究(第二辑)[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刘宝海;英国的“蓝牌”[N];光明日报;2006年
2 佚名;清代隐士康涛和他的《孟母断机教子图》[N];天水日报;2005年
3 李法强 刘超;匡衡:凿壁偷光的经学大师[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李传玺;一网复一网,终有一网得[N];江淮时报;2006年
5 王继祖;窦rā痛蠓騕N];太原日报;2007年
6 王继祖;唐邕 北齐“能臣”[N];太原日报;2008年
7 翟伯成;清朝第一位武状元郭士衡[N];联合日报;2010年
8 常琳;沈从文墓误读多[N];吉林日报;2006年
9 董守义 辽宁大学历史系;张玉兴对《清史稿辞典》的批评并不公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波;《能改斋漫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曹家欣;《能改斋漫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梁媛;清代经解文献系年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万华;宋荦年谱[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瑞光;魏泰《东轩笔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金文凯;宋代南渡时期沙县名儒邓肃[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陶丽丽;王灼及其作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周加胜;唐沈亚之事丛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永有;《培远堂手札节要》校注[D];广西大学;2008年
10 马晓丹;二十世纪陆羽《茶经》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30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30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