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荒政思想发微

发布时间:2018-04-11 03:38

  本文选题:二程 + 灾害 ; 参考:《农业考古》2013年04期


【摘要】: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二程在荒政思想领域也卓有建树。他们以寻求"治本"之法为最终目的,提出了"人事胜,则天不为灾"的救荒理论。在继承、发展前人重农防灾思想的同时,在临荒赈济方面,二程提出了"随时而动"、"从宜适变"的主张,希望用最少的社会资源,实现赈济功效的最大化。这些无疑都是对我国传统荒政思想的重要贡献。
[Abstract]:As the founder of Song Ming Neo-Confucianism, Ercheng also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famine thought.With the ultimate aim of seeking the method of "cure the root cause", the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that "if the personnel is successful, the nature will not be the disaster".Whil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former thought of emphasizing agricultur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aspect of relief from famine, the second stage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moving at any time" and "adapting to change", hoping to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lief with the least amount of social resources.These are undoubtedly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our traditional ideology of famine administr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44;B24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潘明娟;;汉唐时期荒政思想发展初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张颖慧;;读《<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6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4 万明;;明代税票探微——以所见徽州文书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6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7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8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龚剑锋;;《龙川书院记》的发现及其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冯利兵;卜风贤;;秦汉时期农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陈业新;;两汉荒政思想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甄尽忠;《周礼》备荒救灾思想浅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刘太祥;东汉防灾赈灾措施[J];南都学坛;1994年01期

5 黄晓非;;论《周礼》的备荒救灾思想[J];社科纵横;2006年12期

6 贺科伟;;春秋战国之荒政特点[J];中国减灾;2006年07期

7 阎应福;《管子》中的救灾思想探讨[J];中国减灾;1995年04期

8 潘孝伟;唐代义仓制度补议[J];中国农史;1998年03期

9 潘孝伟;唐代减灾思想和对策[J];中国农史;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向军;清代前期的荒政与吏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03期

2 于志勇;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荒政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余新忠,杭黎方;道光前期江苏的荒政积弊及其整治[J];中国农史;1999年04期

4 高中华;试论左宗棠的荒政思想及其边疆救荒实践[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3期

5 柴勇;;论朱熹对社仓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6 陈凌;;北洋政府时期荒政述论[J];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倪玉平;;试论清朝的常平仓[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赵昭;;论明代的民间赈济活动[J];中州学刊;2007年02期

9 辛志敏;读史札记(三则)[J];商业文化;1995年06期

10 付凯强;田一颖;刘利民;;秦汉时期水灾与荒政述论[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永忠;;历代荒政史籍概说[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志鸿;;试述朱熹的荒政思想和荒政实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郑二红;盛邦跃;;试析徐光启的荒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张卫明;;两江灾荒与沈葆桢防治灾荒的思想及其实践[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荣光;;饥荒与明朝政治关系试论[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张兆裕;;明代荒政中的报灾与匿灾[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7 李俊丽;;明代前期北方地区的灾荒与荒政[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8 宫长为;;说“丧荒”——《周礼》官联内容考辨之三[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9 郭春梅;;河东“丁戊奇荒”探研——以河东碑刻为主[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周致元;;明代对凤阳府的灾蠲[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郑南;明朝兴亡:跳不出的荒政死结[N];光明日报;2011年

2 ;荒政学研究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卢毅然 焦雯;吁天“铁泪” 多艰民生 斑斑点点洒青史[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张兆裕;晚明富民的救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高昌 刘茜;重视防治灾荒的历史经验[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倪玉平;谈清代的“荒政”[N];北京日报;2008年

7 李文海;灾难锤炼了我们民族的意志[N];人民日报;2008年

8 倪玉平;清代救灾制度之“荒政”[N];中国社会报;2008年

9 王冉冉 魏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的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李文海邋朱浒;在灾害面前挺起民族的脊梁[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光;周代荒政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高峰;北朝灾害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亚利;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张高臣;光绪朝(1875-1908)灾荒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璋;灾荒、制度、民生—清代山西灾荒与地方社会经济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周全霞;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民食安全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8 陈晓利;徐光启农业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闫娜轲;清代河南灾荒及其社会应对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玲;我国古代荒政的发展及荒政与财政关系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傅振宇;宋代荒政变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韬岚;试论清代陕南地区的荒政实施[D];复旦大学;2010年

4 逮惠娟;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顺直灾荒与荒政[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志航;宋代荒政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宋凤英;六朝荒政[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魏伟;宋代荒政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彭鹏;《赈豫纪略》与明朝万历年间河南荒政[D];郑州大学;2011年

9 黄平芳;六朝荒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奚丽芳;清乾隆朝荒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34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34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e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