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开垦及其生态影响——以安徽芦洲开垦为例
本文选题:明清时期 + 芦洲 ; 参考:《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摘要】: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农耕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开垦,尤其是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但过度的开垦也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安徽沿江地区芦洲分布集中,明清时期,这一区域的芦洲不仅得到全面开垦,而且开垦规模较大。芦洲的开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扩大了耕地面积,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但由于过度围垦,从而造成了江面变窄,江道面貌改变以及水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洪灾率次增加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is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has a long history of farming.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gricultural regions in China.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reclamation, especiall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has become a relatively developed region in China, but excessive reclamation also brings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The distribution of Luzhou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was concentrate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area was not only fully reclaimed, but also reclaimed on a large scale. The reclamation of Luzhou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xpande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obtained obvious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However, due to excessive reclamation, the river has become narrower, the river channel has changed, the aquatic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have been destroyed, and the rate of flooding has increased.
【作者单位】: 铜陵学院思政部;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明清时期皖江江堤变迁及其生态影响研究”(sk2013b533)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胡惠芳;;近代皖江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影响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杭宏秋;皖江洲渚圩田的历史与现状[J];古今农业;2002年01期
4 赵崔莉,刘新卫;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圩田研究综述[J];古今农业;2003年03期
5 杭宏秋;安徽沿江沙洲开发历史和现状探讨[J];中国农史;1990年01期
6 张建民;明清农业垦殖论略[J];中国农史;1990年04期
7 赵全鹏,杨杭军;明清时期芦洲的开垦与芦政[J];中国农史;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士康;王张华;管章志;程涛;;近500年来安徽杭埠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分析[J];安徽地质;2006年04期
2 谈家胜;方向明;;近代以来安徽池州圩田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3 陆荣;;巢湖农耕文化特质初探[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谈家胜;俞发明;;近代以来安徽池州圩田的兴建及其成因初探[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谈家胜;;近代以来安徽池州圩田的管理探微与隐忧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胡惠芳;;近代皖江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影响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张建民;;江苏安徽沿江平原的圩田水利研究(续)[J];古今农业;1993年04期
8 赵崔莉,刘新卫;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圩田研究综述[J];古今农业;2003年03期
9 郑林;中国传统农业在近代面临的危机[J];古今农业;2004年02期
10 曹玲;明清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研究综述[J];古今农业;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郑林;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2 汪志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梁诸英;明清时期皖南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刘士岭;大河南北,斯民厥土:历史时期的河南人口与土地(1368-1953)[D];复旦大学;2009年
5 陈恩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杨;“全球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国珍;清代陇东地区自然灾害与农耕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殷旭;南宋淀山湖区圩田水利系统的初步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姚娜;清代前期(1644-1796)涑水河流域农业垦殖与生态环境[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晨成;明清鄂东黄冈地区河道与堤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尹宗云;清代皖南道研究(1734-1911)[D];复旦大学;2011年
8 曾敏;鄱阳湖区耕化与生态环境变迁(1840-2010)[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泉;历史时期西部基本农区的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10 陈曦;宋元时期江汉平原经济开发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崔思棣;;江淮地区圩田初探[J];安徽史学;1984年06期
3 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刘沛林;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5 王建革;人口、制度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变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周建明;北宋漕运发展原因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张全明;简论宋人的生态意识与生物资源保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8 巴兆祥;望江西圩的修治及其管理[J];江淮论坛;1997年03期
9 田静茹;试论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农田水利和农业生产发展的特点[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 闾国年,陈钟明,钱亚东,王红;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协调发展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宾;;明清时期陕南移民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陆小玲;;论音乐表演中的文本解释与创作自由[J];中国音乐学;2006年02期
3 吴小平;;走进考古地理学——读《长江下游考古地理》[J];考古;2006年07期
4 李晋玲;刘人境;汪应洛;;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本栏启事[J];故事世界;2007年05期
6 鸿宣;;都市候鸟的天堂——天香园[J];老友;2007年12期
7 马斌凤;李维青;杨利;;生态环境与市民心理调适的状况分析——以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谢重光;;客家人人文性格刍议[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万伯翱;;白首不坠青云志——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姜春云[J];海内与海外;2009年01期
10 赵发忠;;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问题的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润全;高建国;李云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淑英;高永胜;叶碎高;郑加才;;合理水面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初探[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张树彬;王清;郭秀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孙小霞;胡祥青;冯晓晖;刘辉文;;景德镇陶瓷工业窑炉的变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C];2009年
6 陈志斌;;现金流内部控制:生态环境视角与风险防范导向[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李宗领;;退耕还林修复生态环境创新模式研究[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李运海;;铁路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的基础是环境保护[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许景峰;丁小中;;走出建筑设计中节能与生态的误区[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毕宝德;;城乡土地开发与生态系统建设[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苗燕;北京金融生态为何没有拿到高分[N];北京现代商报;2005年
2 张旭东;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四方面内容[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谢龙智 赵琳 刘圆圆;追求人居与生态环境的和谐[N];贵阳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智;央行致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N];经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郝晓明 余佩函;迈过水电的生态“门槛”[N];凉山日报(汉);2005年
6 伍旭川;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N];上海证券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全四清 牛卫国 白洁;弱势金融地位掣肘中部崛起[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8 毕美家;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巢湖生态环境[N];安徽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李云辉;玛纳斯大力改善塔西河谷生态环境[N];昌吉日报;2007年
10 石家义 杨安丽 本报记者 李枝宏;优化生态环境 书写和谐大连[N];大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尼庆伟;沈阳卧龙湖湿地生态退化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海量;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兴春;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宋文东;红树植物红海榄系列化学组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6 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7 李鸿奎;基于城市梯度模型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8 张明;安徽省世行贷款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9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郑丽波;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金堂;福建省林地针叶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许熙巍;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趋势的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王军;铜陵相思河流域采矿活动中重金属的迁移和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汪瀚;合肥市城区人口承载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5 林茂昌;基于RS和GIS的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董立新;基于RS与GIS的天山北麓生态环境演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7 何洲娥;社会团体参与公共决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杨孝志;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鲁迪;人为干扰下的生态补偿[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舒展;扎龙湿地生态环境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12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1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