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州出家现象考论
本文选题:明清时期 + 徽州 ; 参考:《历史档案》2014年03期
【摘要】:明清时期徽州出家现象较为普遍,出家者包括农民、胥吏、妇女和士绅等社会各个阶层。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如因生活贫困、家庭变故、民族气节等,折射出明清时期徽州社会动荡不安,以及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出家为僧的遗民,或从事文学艺术创作,颇有建树;或在出家后一心向佛,成为"名僧",推动了徽州佛教事业的发展。徽州宗族对出家现象的不同态度,显示出徽州社会存在多元、多样的生活方式,也说明徽州宗族社会存在松懈的一面。
[Abstract]: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phenomenon of homecoming in Huizhou was quite common, including peasants, petty officials, women, gentry and other social strata. This special social phenomenon has a distinct background and reasons, such as living in poverty, family changes, national integrity and so on, reflecting the social unrest in Huizhou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ose who became monks, or engaged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or became "famous monks",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Huizhou Buddhism.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the Huizhou clans to the phenomenon of monarchie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and diverse ways of life in Huizhou society, and it also shows that the Huizhou clan society has a relaxed side.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分类号】:K2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3 张研;;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张研;;对清代州县佐贰、典史与巡检辖属之地的考察[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5 郑小春;;清代陋规及其对基层司法和地方民情的影响——从徽州讼费帐单谈起[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6 岁有生;;清代州县衙门经费[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7 刘伟;;同光年间州县官选任制度的嬗变[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8 姚剑飞;叶要清;;黄山松成株移植与黄山“梦笔生花”景观恢复[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吴峰;;黄山森林防火的新举措——室外禁烟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21期
10 苏力;;作为社会控制的文学与法律——从元杂剧切入[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祖文;;清代嘉庆朝刑科题本中的生监群体[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孙华莹;刘道胜;;明清徽州保甲探微[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櫘屸亮;;社会变动与地方行政:清代江南的客民控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4 谷宇;;官绅共治与政务协商——传统中国地方治理模式研究[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黄俊尧;;“先富治村”背景下的基层民主建设——以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视角[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7 王日根;沈冬丽;;明末至清代诏安地方防御体系设置及其变迁[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9 吴斌;;从王三畏堂与渝沙债团解纷案看近代情理法[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C];2013年
10 高寿仙;;从《兴革条例》《考语册式》看海瑞的实政精神[A];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4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晓方;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佩佩;清末东三省清理财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晶君;《钦定台规》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3 曾伟;《筹办萍乡铁路公牍》整理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佘伟;婺源《保龙全书》的整理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7 侯吉庆;明清时期山西典当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建英;清末官制改革的宪政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晗;清代保甲权力的演变[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张田田;论清代乾隆朝刑部驳案[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培凯;;徽州审美理想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孔潮丽;1588—1589年瘟疫流行与徽州社会[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3 陈肖;;文化穿越时空这旅——读《乡土中国·徽州》[J];蚌埠党校学报;2003年04期
4 张萍;明清徽州文书中所见的招赘与过继[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5 王昌宜;;浅析明清徽州宗族的教育理想[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王传满;;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与徽州社会[J];南都学坛;2010年01期
7 刘伯山;;论徽州传统社会的近代化[J];学术界;2006年06期
8 王振忠;;别开生面的徽州宗族研究——评唐力行先生的《徽州宗族社会》[J];史林;2007年01期
9 丁希勤;;明清徽州儒教信仰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李恩志;;浅析近世徽州戏剧活动的社会功能[J];消费导刊;2008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家国;;徽州村志的研究价值——读绩溪新编村志有感[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因;;关于徽州社会现代转型问题的一点想法[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阿风;;明代后期徽州诉讼案卷集《不平鸣稿》探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4 卞利;;徽州碑刻的时间和地域分布及其学术价值[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卞利;;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6 王振忠;;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7 徐学林;;强烈呼吁要对徽学进行深入地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晓光;;试论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区域表征[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伯山;;徽州文书遗存的原因[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俞乃华;;清代至民国时期徽州社会的赡养方式——以徽州“分家书”为中心[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方泽;新安理学:徽州社会的灵魂[N];光明日报;2003年
2 余秉颐;儒家伦理观的思辨化与世俗化[N];光明日报;2003年
3 琚慧;徽州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发展[N];黄山日报;2007年
4 王立武;“徽州文书”流失严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彭家国;徽州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N];安徽日报;2006年
6 翟屯建;新安理学[N];黄山日报;2005年
7 阿风;徽学的兴起与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刘伯山 作者系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区域文化研究的典范之作[N];安徽日报;2005年
9 卞利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N];安徽日报;2002年
10 方静;徽文化的批判[N];黄山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徐松如;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磊;明清徽州山林经济与社会[D];安徽大学;2012年
4 王鹏;徽州历史人物碑传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6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明旭;明代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冯剑辉;近代徽商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孟凡胜;明清徽州水利社会几个问题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10 赵尔波;明清时期祁门谢氏宗族及其遗存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岩;明代徽州佛教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宋杰;明代徽州存世家谱的文献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3 樊程;清代徽州孝文化特征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4 魏运生;清代徽州迁苏状元家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心怡;明清徽州女性的家族礼仪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6 张林;清初徽州地区动荡的探究[D];安徽大学;2013年
7 杨克峰;明代徽州学者犯罪预防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光;论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D];安徽大学;2011年
9 潘蓓蓓;清代徽州才媛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礼玉;明清时期徽州文会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53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53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