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本文选题:汉武帝 + “大一统”思想 ; 参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建元六年(前135年)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核心内容即是"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Sl治"。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先后对匈奴、南越、卫氏朝鲜、西域、西南夷等展开了一系列的统一行动,值得关注的是行动的借口多是汉武帝主动制造的,反映着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行动是有计划的。汉武帝构建的"大一统"王朝,不仅为其后昭、宣二帝进一步拓展有效管辖区域、完善西汉王朝的"大一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汉武帝构建起来的"大一统"王朝疆域的规模,也成为后代各朝显示"大一统"的比照对象。因此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
[Abstract]:The thought of "Great Unification" of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was formed when he sent troops for the second time in six years (135 years before) to regul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hundred Yue. Its core content was that "Han Dynasty is the world's sect, operating the means of killing, controlling the life inside the sea, looking for peace of those who are in danger and governing the rebels". After that, Emperor Wu used it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the "Great Unification" dynasty, and successively launched a series of unification actions on the Huns, South Vietnam, Wei's Korea,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Southwest Yi, etc. What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is that most of the excuses for action were made by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which reflected that the ac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Great Unification" dynasty of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was planned. The "Great Unification" dynasty constructed by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not only provide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ffective jurisdiction area and the perfection of the "Great Unification"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by Emperor Xuanerdi. The scale of the monarchy, which was constructed by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has also become the object o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later dynasties. Therefor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the "Great Unification" dynasty not onl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erritory of China, but also a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final formation of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分类号】:K23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大龙;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者述论[J];民族研究;199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驰;对中韩学者关于高句丽遗民问题的比较研究——兼与韩国学者金玄淑商榷“高句丽遗民的自我意识”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何海波;魏克威;;国内高句丽五部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3 薛海波;;试论两汉魏晋时期的玄菟郡[J];东北史地;2004年06期
4 史长乐;;曾巩对高丽世次十问[J];东北史地;2006年03期
5 李大龙;;关于高句丽早期历史的几个问题[J];东北史地;2006年04期
6 李大龙;;《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史料价值辨析——以高句丽和中原王朝关系的记载为中心[J];东北史地;2008年02期
7 马大正;;边疆研究应该有一个大发展[J];东北史地;2008年04期
8 李大龙;;由解明之死看高句丽五部的形成与变迁——以桂娄部为中心[J];东北史地;2009年03期
9 李德山;;国际史学界对六至九世纪中国东北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史研究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王蕊;;唐太宗伐高丽的缘起、过程及失败原因探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炳僖;韩国神话历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彭飞;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姜清波;入唐三韩人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李德山;六至九世纪东北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红梅;玄菟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房奕;东亚国际秩序瓦解过程中的中古各国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7 陈金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质子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李大龙;《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高然;五燕史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轩;魏晋南北朝时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D];复旦大学;2011年
2 周建;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贺;夫余移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婷;高句丽服饰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崔丽芳;西汉使匈奴、西域使者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刘丹;试论韩国在历史研究中的民族主义[D];延边大学;2007年
7 董承婷;盛唐对外关系及其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碧竹;金元少数民族和域外词人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朱文;西汉派外使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德文;西汉长安外来民族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白音查干;匈奴“背约南侵”考[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葆珊;试论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性质和作用——兼评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60年02期
2 唐天尧;汉武帝清除奴隶制旧基地的斗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03期
3 安群娣;;无品大阮[J];乐器;1981年01期
4 谢志礼 ,张玉凤;如何理解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5 许满贵;;秋千佳话[J];妇女生活;1982年03期
6 古永继;汉武帝中期不可能有“袭亡秦之迹”的自我察觉——对《试论〈轮台之诏〉与统一西域》一文中所引一条史料的质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7 张兆凯;关于汉武帝盐铁官营政策的两个问题——与傅筑夫先生商榷[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8 田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J];史学月刊;1983年01期
9 张廷皓;论西汉鎏金铜马的科学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10 何旭光;;浅谈《史记》的讽刺艺术[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之伟;张秀莲;张建福;;汉武帝何以铸造白金马币[A];甘肃省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C];2001年
2 刘森;;汉武帝白金三品抉微[A];钱币文论特辑(第三辑)[C];2006年
3 罗怀玉;;“天水”地名新探[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4 克平;李杨;王培培;;汉武帝《秋风辞》的番语译文[A];西夏学(第四辑)[C];2009年
5 陈尊祥;;汉武帝上林三官五铢铜钱范的考证[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6 刘森;;三铢钱论[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7 陈志;;董仲舒与汉武帝[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罗庆庚;;汉武帝长城复线刍议[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9 竹云;;论张骞“凿空”在历史上的贡献[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10 党顺民;;o"武帝货币改制的特点——兼谈铸币权收为国有的重大意义[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08陕西省钱币学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游上;比肉还鲜美的劅酱[N];成都日报;2007年
2 李洪岩 (本报书评人);看王立群如何演绎大汉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刘玉峰;汉武帝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政策之得失[N];学习时报;2008年
4 米晓燕 华一欣;大汉皇帝们留下的谜团[N];中国邮政报;2005年
5 檀电;节后说元宵[N];安庆日报;2006年
6 王建堂;洞天福地抱犊山[N];山西日报;2006年
7 陈晓友;“五铢”钱年代辨识[N];中国商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洪波;十问王立群[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廖巍巍;《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来黄讲《史记》[N];黄石日报;2007年
10 孙丽萍;《咬文嚼字》又给《百家讲坛》挑出错[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漆子扬;刘安与《淮南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吴涛;论西汉的《z@梁》学[D];复旦大学;2007年
3 赵红梅;玄菟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徐国荣;中古文士生命观及其文学表述[D];南京大学;1998年
6 李俊方;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向斌;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铁娜;汉代非主流文学与汉代社会[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郭善兵;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岩;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探讨[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徐媛;评汉武帝的经济政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海玲;论电视剧《汉武大帝》[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4 王永霞;汉武帝亲情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孔宇;秦皇汉武文化政策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春华;汉武帝性格特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赵亮;论卫霍外戚集团与西汉中期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郑承燕;秦皇汉武时期的北方边政对内蒙古地区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5年
9 刘举;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志伟;论经学与汉武帝的政治变革[D];南昌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55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5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