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对明代学风影响的两面性
本文选题:科举制度 + 明代学风 ; 参考:《兰台世界》2014年06期
【摘要】: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唐,明代科举制度上承唐宋元三代,下启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代学风的影响,为研究明代学风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Abstract]: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founded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followed by the Tang,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which was the heyda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n the style of study in Ming Dynasty from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which provides a unique angle of view for the study of the style of study in Ming Dynasty and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武警工程大学;
【分类号】:D691.3;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牛翠萍;胡凡;;论明代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J];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24期
2 黄明光;论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田小红;;试析明代的科举制度[J];商品与质量;2010年SB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蒋己兰;周启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与高校教学质量[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李攀;;明代成人教育教材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以儒家经典教材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贾峰;;“三言二拍”中的进士考试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J];教育与考试;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祥耀;杨循吉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陈龙;明代公文变革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泽;碑铭所见宋元以来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D];郑州大学;2013年
4 李军;明代文官制度与明代文学[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青;明代乘兴对明代戏曲的影响[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2 郑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评点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久顺;天花藏主人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艳萍;叶宪祖戏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施赛男;何良俊及其《四友斋丛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姜宁;陆容《菽园杂记》与明代前期的信仰文化[D];山东大学;2009年
7 贾峰;“三言二拍”中的进士人物形象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8 薛晓丽;明代江浙地区府州县学藏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孟蝶;明代云南进士群体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0 秦守启;陈组绶《诗经副墨》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亚群;科举评价:标准、视野与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争春,唐晓涛;唐代私学与科举制度[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江连山;秦末农民大起义原因新探[J];北方论丛;1999年03期
3 杨绪敏;明代求实思潮的兴起与考据学的成就及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刘建丽;论儒学对西夏社会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宣兆琦;略论齐文化在秦朝的影响和沉寂[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赵君尧;石器时代中国海洋文化及其对大陆中原文化的影响[J];职大学报;2002年03期
7 高玉国;晋代牛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探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商国君;简论周公思想及其对先秦儒家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刘祥学;论明朝民族政策总方针及其对边防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李剑波;;试论北宋科举考试规程的改革与完善[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保万;;朱熹对黄干的影响[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郭丽萍;;三晋文化对秦文化的影响[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3 周孚政;;对明朝科举制的重新认识[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4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5 陈志云;;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6 廖大珂;;中葡关于满刺加问题的交涉及其影响[A];“睦邻友好”郑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德信;;明代科举制度述论[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8 杨恩玉;;梁武帝的统治思想试探[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蒲霞;;论清代(1840年前)淮河流域的垦殖活动及其影响[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铁信;科举制度浅说[N];光明日报;2003年
2 何池;台湾开发时期大陆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的传入[N];闽南日报;2010年
3 记者 孟苗;临猗惊现清代科举考试童生试卷[N];山西日报;2009年
4 李尧;宋代朔州籍状元安德裕[N];朔州日报;2010年
5 于红英;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N];中国档案报;2003年
6 现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 研究馆员 李国荣;清朝“严打”科场舞弊[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陈峰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不断追述与放大的宋朝开国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张希清;“恩由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N];文汇报;2002年
9 李乔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代固始移民对闽文化形成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史馆文;科举取士选人才[N];中国档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春;《四书大全》的编纂与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吕红梅;秦汉士人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阎盛国;秦汉时期招降战略战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海妍;明代捐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张曙霞;柳宗元与永贞革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9 宋军令;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其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映艳;康熙朝科举制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蔡榕津;武则天在唐前期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8年
3 陶玲;明清时期君主对天主教的态度及其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敖红艳;王士性旅游思想初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张晓娟;龚顾情缘及顾媚对龚鼎孳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弓;论清代绥远地区的厅[D];内蒙古大学;2008年
7 张焰红;汉代丧葬礼俗探析[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魏丽;魏晋南朝都督制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侯二朋;东汉人物地域分布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邢子艳;论迷信神仙思想与汉武帝朝政治[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59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59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