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清代考据学的社会性格

发布时间:2018-05-20 00:41

  本文选题:考据学 + 理学 ; 参考:《清史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从"社会性格"的视角看,清代考据学相较于宋明理学具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传统的"行道"之途在清代虽已阻断,但考据学预设"道"在古经之中,必通文字训诂方能得道,以此高峻的得道门槛为士人保留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守道"空间;其二,清儒有其特殊的"行道"方式,他们已不是如宋、明儒那样直接在民间布"道",而是在自己所求之"道"与所布于民间的"教化"之间做出了细致的区分;他们虽希望以"礼"来教化民间,但这个施行于民间的"礼"却往往未曾与他们在经书中发现的"道"趋于一致。基于此两点,杨念群《何处是江南》一书的核心观点——清代士林思想在清朝严酷控制的氛围下以难以自足的状态存活下去,而越来越成为清廷整体政治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值得反思了。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racter",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Qing Dynasty has two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Song Ming. First, although the traditional path of "practicing Tao" has been blocked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textual research presupposes "Tao" in the ancient classics. In order to get the Tao, the high threshold of obtaining the Tao reserved a relatively free space for the scholars to "keep the Tao"; second, the Qing Confucianism had its special "way of practicing", and they were no longer like the Song Dynasty. The Confucianism of the Ming Dynasty made a carefu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ao"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people they asked for, although they hoped to enlighten the people with "propriety". But this folk ritual is often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Tao they find in the scriptures. Based on these two points, Yang Nianqun's "where is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core point of view that the Schelin thought of the Qing Dynasty survived in a state of difficult self-sufficiency in the atmosphere of the harsh control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more become a part of the overall political pla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it is worth reflec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文化生态的变迁与清代儒学社会性格的形成》(项目批准号:11XJC770006)的中期研究成果
【分类号】:K249;B2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红敏;;从朱陆之争看清代前期理学走势[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姚文永;宋晓伶;;“自得”和“宗旨”——《明儒学案》一个重要的编撰方法与原则[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权赫子;;从《皇华集》“箕子题咏”看辞赋的外交功能[J];东疆学刊;2011年03期

4 吴震;;明末清初道德劝善思想溯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袁文春;;朱熹鬼神思想中的志怪空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6 程慧;;施闰章的理学情结[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吴震;;明末清初地方儒者的宗教关怀[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夏清瑕;;佛教伦理对传统法律影响三题[J];江淮论坛;2010年04期

9 黄鸿山;王卫平;;晚清思想家冯桂芬近代慈善理念的确立及其实践[J];江海学刊;2009年01期

10 林琳;;简论陈确的经济伦理思想[J];理论观察;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米文科;王船山《张子正蒙注》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沈华;近代观念之先声[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李秀霞;秋风纨扇[D];上海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茜茜;李世熊散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水平;论阳羡词派对苏辛的接受与发展[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诗强;阳羡词人史惟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崔娟;晚明士人的文化适应和信仰抉择[D];暨南大学;2011年

5 蔡瑞雪;从性善到性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桑秀娟;清初隐士书法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辉玲;高攀龙道德修养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成玉;赵翼诗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晓东;申涵光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刘晓芳;董儒龙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继文;两汉屈原“评价之争”的思想根源浅探[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许雪涛,贾未舟;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J];学术研究;1999年12期

3 郭根群;;从家学、师授渊源看清代考据学者的学术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余敏辉;;俞正燮生平学行述评[J];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白书锋;;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6期

6 胡旭宁;;浅论汉唐州、道性质变迁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J];黑龙江史志;2010年11期

7 邹华清;为清代考据学辩护[J];出版科学;2002年02期

8 杨绪敏;安超;;明清学风嬗变之大势及对学术的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张茹;;法与道——贞观之治盛世回眸[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12期

10 宋东侠;理学对宋代社会及妇女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东海;;南宋江西陆子学派的形成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毕诚;;明清之际实学教育思潮对理学教育的改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金岭;;济王之死与晚宋政局[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显清;;晚明心学的没落与实学思潮的兴起[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5 达生;;《明代文化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6 杨润平;;清初理学简论[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7 刘桂林;;许衡教育思想探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沙似雪;;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9 若亚;;《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10 杨青;;杨时倡道东南的历史功绩与当今价值[A];纪念杨时诞辰950周年专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佐良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清初三孺与理学重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李细珠;传统学术资源与嘉道经世思潮勃兴[N];光明日报;2006年

3 田斌峰;游酢墓得到专家认定[N];巢湖日报;2006年

4 中南民族大学 余和祥;明清实学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N];光明日报;2007年

5 郑任钊;庄存与和清代公羊学的崛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欧阳祯人;戴震: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先行者[N];光明日报;2007年

7 刘湘凌 湖南省永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一朵永不凋谢的莲花[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8 余增福;尚余墨迹香千里 先贤过化入人深[N];闽东日报;2005年

9 伍晓蔓;沉潜七年的精心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汪学群;清前期的学术思想论争[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侯步云;北宋《春秋》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7 刘宗棠;清代《左传》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成积春;走向盛世的政治思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林存阳;清初三礼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威;陈傅良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郭晖;薛tD教育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宋宜林;孙奇逢研究:历史地位、理学思想、学术史建树[D];山西大学;2005年

4 弋杨;宋代江西书院及其发展的社会环境[D];四川大学;2005年

5 王蕊;陈献章退隐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郄军红;刁包思想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燕;张伯行的理学传播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林松波;试论孔子的“大一统”思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笑岩;春秋战国时期黄老之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玲娟;隐士的此岸情结[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12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12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b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