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以科举社会的“人际网络”为线索

发布时间:2018-05-22 17:46

  本文选题:科举考试 + 政治史 ; 参考:《史学月刊》2014年03期


【摘要】:正一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潮流在现今的宋代政治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股潮流。第一股潮流是"新史料"的发掘与史料的活用。随着20世纪80年代明版《名公书判清明集》的发现,以法制史、社会史为中心,大量的新知识、新见解层出不穷。而至近年《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的发现,也预示着宋代官僚制度的相关研究将出现更新的可能性。然而,这样的新史料发掘就宋代史研究而言是十分稀有的事例。我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努力的方向应该是,重新审视以往的政治史研究中未能充分利用的史料,关注如何对之进行解读以及灵活运用的课题。第二股潮流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开拓。如今的宋代政治史研究对象超越了至今为止以政治制度史、政治事件史为中心的范畴,并不断地扩大,包含了如以国际秩序和外交等
[Abstract]:In the current study of political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we can see two trends. The first trend is the discovery of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us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With the discovery of Ming Dynasty edition of Ming Dynasty in the 1980s, with the history of legal system and social history as the center, a large number of new knowledge and new opinions emerge endlessly.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very of Wuyi Southern Song Xu predicate instrument also foreshadowed the possibility of updat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Song Dynasty bureaucracy. However, the discovery of such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a rare case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I think the direction we need to work on now is to re-examine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hat have not been fully utilized in the past political history studies and focus on how to interpret them and how to use them flexibly. The second trend is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bject and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has gone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events so far, and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to include, for example,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diplomacy.
【作者单位】: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
【基金】: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11JJD770004)成果之一
【分类号】:D691;K2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伟民;;视角、史料与方法:关于宋代研究中的“问题”[J];历史研究;2009年06期

2 黄艳;杨轶群;;宋代士人落第后的选择[J];文博;2005年06期

3 王毅;;论宋代文学家庭[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4 易卫华;;“乡先生”与宋代《诗经》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柳竹青;浅论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的影响[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1年04期

6 刘瑞光;;道是无情却有情——浅论宋代社会对妇女改嫁的态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李德新;;宋代邻里关系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卢俊勇;;宋代厢军役作职能考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铁爱花;宋代女性阅读活动初探[J];史学月刊;2005年10期

10 夏时华;;宋代香料与宗教活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志成;;科举与花钱[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2 周振鹤;;清末科举考试策问中所反映的世界与中国(提要)[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3 张捷夫;;清代山西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4 鲁冰;克扬;;“新四军的历史首先是一部政治史”——喜读白寿彝教授贺信[A];铁流: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专辑——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山根幸夫;丁果;;近二、三年间日本明史研究的动向[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6 程培元;钟玖英;;新理论·新视野·新理念——评王希杰先生《修辞学导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7 徐泓;;全面的明代政治发展百科全书——读张显清、林金树主编的《明代政治史》[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8 金滢坤;;唐五代科举考试中的冒籍——中国最早的“高考移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杨齐福;;移民与清代台湾科举制度[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10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建承;科举之恶果[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明医”的启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曾国庆;关于近代西藏历史的一部佳作[N];西藏日报;2007年

4 伍晓蔓;沉潜七年的精心之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翟伯成;清朝第一位武状元郭士衡[N];联合日报;2010年

6 河北省丰南市委党校 金铁锋;科举考试科目述要[N];中国人事报;2001年

7 ;常州的坊名与科举[N];中国社会报;2005年

8 戴继芹;明清时期的“考后分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张佐;明清两代的云南解元[N];云南日报;2010年

10 陈清泉;为科举说几句公道话[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泓波;《宋会要辑稿·刑法》整理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叶晓川;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李小红;巫觋与宋代社会[D];浙江大学;2004年

4 王朝阳;宋代士人经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党伟龙;中国古代读书人健康问题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夏时华;宋代香药业经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肖建新;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D];河北大学;2007年

10 衡朝阳;中共党史研究的新文献与新视域(1978-2008)[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波;作弊与防弊博弈中科举考试功能的异化[D];湖南大学;2011年

2 李玫;科举、家族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08年

3 曹靖华;明代科举与明代司法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4 刘小庆;清代士子科举考试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旭;八旗科举仕途:1644-1795——与金元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恩荣;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鹭;唐五代科举习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秀芹;清代京旗科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陈伟;宋代书院与社会控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晖;简论宋代蒙学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23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23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1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