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聚”的演生及其在两汉社会中的存续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8-05-23 12:30

  本文选题: + 两汉 ; 参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聚"作为最早的一种血缘自然聚落形式,在中国都邑文明国家形成以后一直顽强地存在着。在西周,"聚"被完全纳入乡遂制度之中,故鲜见其踪;春秋以后,随着当时军事战争以及各国社会改革的进行,一些被灭或被迁徙的宗法贵族不得不回归旧有的聚族形式,而再生出具有全新意义的邑落———"聚",并且一直延续至秦汉社会。秦汉时期,专制政权一直试图对其进行分化、瓦解,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轨道之中,其中"亭"一级行政组织就是主要针对"聚"而设立的控制机构。
[Abstract]:As one of the earliest forms of natural settlement, "gathering" has existed tenaciously si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Tuyi civilization in China.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gathering" was fu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village system, so it was rarely found. After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ith the military war and the social reform of various countries, some patriarchal aristocrats who had been destroyed or migrated had to return to the old form of gathering. The rebirth of a new meaning of the city-"gathering", and has continued to Qin and Han society.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autocratic regime tried to divide it, disintegrate it and bring it into its own ruling orbit.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基层社会与文化研究(07k005)”
【分类号】:B234;K2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J];社会学研究;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6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7 董常保;;羌族《招魂》唱经与《楚辞·招魂》的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8 王硕民;《韩诗外传》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尹兴国;浅论纵横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4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5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7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卫民;;汉长安城植被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10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沛;分财异居:两汉豪族之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J];南都学坛;2003年04期

2 秦进才;;《孝经》在两汉的传播[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杨更兴;;两汉巴蜀经学略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吴孟显;;清代农村市场中的民众冲突——基于档案资料的分析[J];中国农史;2009年01期

5 陈文英;两汉时期“汝半朝”探源[J];天中学刊;1996年02期

6 张剑光,邹国慰;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沈星棣;两汉郡守“重于古诸侯”的因果探微[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安作璋,刘德增;齐鲁博士与两汉儒学[J];史学月刊;2000年01期

9 刘雪河;论两汉时期滇人的封建化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01期

10 马新;两汉乡村婚姻略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俊;;清朝对新疆的社会控制举措——从权力的视域进行解读[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元;探访双环万寿亭[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王子今;两汉的沙尘暴记录[N];北京日报;2001年

3 刘思伟;汉高祖刘邦与沛县泗水亭驿[N];中国邮政报;2005年

4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 葛志毅;秦汉风俗与贵族女权[N];光明日报;2002年

5 吴琦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明清社会群体研究成热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葛怀圣 单宝兰;造字鼻祖仓颉墓考略[N];中国档案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丁发炜;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N];中国远洋报;2005年

8 刘学洙;朱元璋的治黔术[N];贵州日报;2000年

9 长波;汤阴县岳飞纪念馆[N];河南日报;2004年

10 陈孝宁;云南唯一汉碑:孟孝琚碑[N];云南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沈大明;《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顾丽华;两汉妇女生活情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建宏;宋代礼制与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陈德洋;金朝中原乡村社会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战秀梅;北宋士大夫地方教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枫;清代地方的地理认知与社会控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张成福;唐宋农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杨瑞军;北宋东京治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伟;宋代书院与社会控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延勇;北宋社会控制途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静;明清时期鄂豫皖交界山区的社会动荡与社会控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张敏;从法治层面谈宋朝双层统治格局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广济;唐代判文献及其社会控制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马加路;司马光社会思想探析[D];青岛大学;2009年

8 范喜茹;两汉家庭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9 谢斌;两汉图书事业简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潘保宇;两汉豫州官吏统计与分析[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24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24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c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