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髹漆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3 09:33
  中国漆器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早期,并且延续至今。这种继承性不是照搬上代的传统技艺,而是一种在继承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毫无疑问,科技手段日益成为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它在研究古代漆器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够揭示出漆器制作工艺的“潜信息”,也有利于对漆器纹饰、造型、髹漆材料、髹漆业制度、漆器传播、漆器加工工艺和漆器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汉代漆器制作水平十分高超,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出大量造型优美、纹饰精美的漆器,在我国漆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漆膜是古代漆器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古代髹漆业核心工序之一,也是现代测试技术最为常见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尝试利用各种现代测试技术去研究漆器残片,如显微镜、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实验结果在微观层次上总结了汉代主要类型漆器的制作工艺步骤,亦揭示出许多迄今未见报道的漆器制作工艺,为了解我国古代漆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首先,在研究古代漆器样品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木胎类漆器的主要髹漆工艺工序,并且讨论了各个步骤中的技术要领。第一、髹制漆灰层,漆灰层是汉代漆器制作时的一个重要步骤,这是髹漆的第一步,关系到漆器制作的成败;工匠在髹制漆灰层时,采用大漆反复涂刷的工艺,目的在于美观和平整漆灰层,为接着地工序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髹制底漆层,底漆层是非常关键的中间层,保证着漆器的品质;当时的漆工采用了打磨和抛光工艺来处理底漆层,从而制作出直到现在还依然光亮鲜艳的漆器。第三、绘制纹饰层,主要利用朱砂(HgS)调制出的红色漆液绘制各种纹饰,也有采用大漆混合铜蓝(CuS)制作的漆液绘制暗黑色纹饰。其次,探讨了汉代夹纻胎漆器的制作工序。包括:第一步,制作内模,其外形很可能同器物相似;第二步,制作麻胎,利用漆灰液体把多层麻布(其他织物)粘贴在内模之上形成胎体;第三步,髹制漆灰层,将干燥定型后的胎体从内模上剥离,于其内外髹制一层漆灰;第四步,髹饰漆膜,在漆灰层上髹制漆层,并且采用打磨、抛光等工艺处理干燥的漆膜表面;第五步,利用CuS和HgS等呈色物质调制色漆,在底漆层上绘制彩绘纹饰。样品填料颗粒的物相鉴定表明各地漆膜中的红色颜料基本上都为朱砂(HgS)。另外,拉曼分析和荧光分析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颜料——铜蓝(CuS),把我国使用这种颜料的历史至迟推前到西汉代时期。放王岗漆膜的显微观察和其灰化产物的XRD分析结果,都说明漆膜中存在着大量的石英颗粒。特别地,这些石英颗粒在镜检时,显示了较好的磨圆度和均一度,是经过人为研磨和筛选处理的结果。这些情况表明,当时的工匠曾有意识在漆液中添加石英砂,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提高漆膜的质量。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利用现代测试分析手段系统地研究了汉代漆器漆膜残片,揭示出了这些漆器制作的主要工序,并把它们与文献记载相对比,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的漆艺特点。而且,对漆膜及其附属物质的研究结果不仅仅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髹漆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能够为现代髹漆业、漆器复制、鉴定和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中国漆器起源问题
    1.3 中国古代漆器工艺发展特点
    1.4 中国漆器文化的复兴问题
    1.5 汉代漆器大量出土
    1.6 战国及汉代漆器制作工艺研究现状概述
    1.7 战国及汉代漆器漆膜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放王岗漆器漆膜测试分析与髹漆工艺研究
    2.1 背景资料
    2.2 放王岗出土漆器髹漆工艺研究
        2.2.1 放王岗漆膜切片分析
        2.2.2 髹漆工艺的特点
    2.3 漆膜中的填料分析
        2.3.1 红色漆膜的呈色填料
        2.3.2 红色漆膜的XRF分析
        2.3.3 漆膜加石英砂现象
    2.4 暗黑彩绘分析
        2.4.1 暗色漆膜的XRD分析
        2.4.2 暗色漆膜切片观察
        2.4.3 暗色彩绘与褐色漆膜的FTIR对比分析
    2.5 讨论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安徽潜山出土漆器漆膜测试分析和髹漆工艺研究
    3.1 背景资料
    3.2 放王岗潜山出土漆器残片的特点
        3.2.1 漆膜切片观察
        3.2.2 红色漆膜的呈色颜料
        3.2.3 红色漆膜的XRF成分分析
        3.2.4 红色漆膜和黑色漆膜的FTIR测试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四川绵阳双包山漆器研究
    4.1 背景资料
    4.2 四川地区漆器制作的发展概况
    4.3 双包山出土漆器的纹饰研究
    4.4 漆器的制作工艺
    4.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盱眙东洋汉墓木胎漆器漆膜测试分析和髹漆工艺研究
    5.1 背景资料
    5.2 漆膜切片显微观察
    5.3 红色漆膜的XRF成分分析
    5.4 漆膜的XRD分析
    5.5 漆膜的FTIR分析
    5.6 讨论
    5.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盱眙东洋汉墓夹纻胎漆器漆膜测试分析和髹漆工艺研究
    6.1 样品介绍
    6.2 漆膜切片显微观察
    6.3 漆膜测试分析
        6.3.1 漆灰层的XRD分析
        6.3.2 样品的RAMAN分析
        6.3.3 样品的XRF分析
            6.3.3.1 红色漆膜和暗色彩绘分析
            6.3.3.2 漆灰层和No.1样品黑色麻胎上胶结物分析
    6.4 讨论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漆膜样品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7.1 概述
    7.2 放王岗、潜山和盱眙等地汉代漆器漆膜的红外谱图对比研究
        7.2.1 4000~3000cm-1之间的吸收峰
        7.2.2 3000~1800cm-1之间的吸收峰
        7.2.3 1800~1000cm-1之间的吸收峰
        7.2.4 1000~400cm-1之间的吸收峰
    7.3 讨论
    7.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若干重要的髹漆工艺探讨
    8.1 汉代髹漆工艺概述
    8.2 "垸漆"工艺探讨
    8.3 "丸漆"工艺探讨
    8.4 漆膜夹砂工艺探讨
    8.5 汉代髹漆工艺的一般步骤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徽巢湖放王岗出土西汉漆器漆膜测试分析[J]. 金普军,王昌燧,郑一新,何爱平,张立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03)
[2]中国漆文化的外传和影响[J]. 张飞龙.  中国生漆. 2005(02)
[3]古代陶衣的微区拉曼光谱与电子探针线扫描分析[J]. 朱铁权,王昌燧,王晓琪,龚明,毛振伟.  分析测试学报. 2005(06)
[4]巩窑唐代早期白瓷的EDXRF线扫描分析[J]. 凌雪,毛振伟,冯敏,胡耀武,王昌燧,刘洪淼.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5(07)
[5]中国漆文化起源问题研究[J]. 张飞龙.  中国生漆. 2005(01)
[6]绵阳双包山一、二号西汉木椁墓出土漆器的检测报告[J]. 李映福,唐光孝.  四川文物. 2005(03)
[7]关于汉代漆器的几个问题[J]. 孙机.  文物. 2004(12)
[8]战国秦汉时期的巴蜀髹漆工艺[J]. 李昭和.  四川文物. 2004(04)
[9]巴蜀地域出土漆器及相关问题探讨[J]. 聂菲.  四川文物. 2004(04)
[10]实现国漆复兴战略因素分析[J]. 陈振峰,候雪棉,惠兴茂.  中国生漆. 2004(01)


本文编号:1946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46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2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