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社会族群划分与变动研究
本文选题:族群 + 士族 ; 参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
【摘要】:唐代是我们中古时期最后一个讲究门第和郡望的朝代,其时族群可划分为士族、小姓和寒素三类。士族含义有三:一是虏姓、郡姓和蕃姓;二是传统的世家大族;三是新族。小姓一直以来较少受到关注,其含义指以地方大姓和豪强为主的群体,小姓群体为了保住既有经济地位或进入士族,往往需要在政治上谋求出路。小姓文士承担了家族兴盛的任务,需要与寒素文士一样寄身科举之途;但他们多富于财,求仕心理相对平和,当然有时也会以此打通关节,谋取仕进利益。小姓和寒素阶层要想进入士族,最为主要的途径是通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成为衣冠户,享受免除赋役的特权,而士族则需要通过子弟进士登第保住既有的家族地位和特权,这就形成了唐代进士科越来越受重视的局面。
[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last dynasty in the Middle Ancient perio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amily and the county, at that time the ethnic group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clan, the small surname and the cold element. There are three meanings of the gentry: one is Krupp, the last name is county and the last name is Fan; the other is th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clan; the third is the new clan. The small caste has been paid less attention all the time. The meaning of the small caste group is that the local big family name and the majestic group mainly need to seek a way out politically in order to keep their existing economic status or enter the gentry. The small scribes took on the family's mission of prosperity, and needed the same path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as the Hansu-literati. But they were rich in wealth and relatively peaceful in seeking official office, and of course they sometimes used it to get through their joints and gain the benefit of the official. The most important way for the small and cold class to enter the clan is to pas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o become the crown household and enjoy the privilege of exemption from duty, while the gentry need to keep their existing family status and privileges through their children, Jin Shi Dengdi. This has formed the Tang Dynasty Jinshi sectio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itu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0WYXM018)
【分类号】:K2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崇琛;;中西交通视野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从《聊斋》中狐狸精的“籍贯”说起[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2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鲍恒;词体与词体学略论——词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4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陈立柱;;刘知几史学变革观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陶智;;中古汉语词义琐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黑维强;;论古代契约文书的文献特点及词汇研究价值[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阚绪良;《世说新语》词语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正坤;;论北朝时期鲜卑的家庭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金滢坤;;唐五代科举考试中的冒籍——中国最早的“高考移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4 梁青;;《新撰万叶集》中和歌与汉诗的对应——以主题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胡平;;略述中唐名将田神功之事迹[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6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苏慧霜;;放情咏《离骚》——唐人祖述屈骚探微[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苏利嫦;;六朝政治变化与世族家学家风的关系——对清河崔氏、阳翟褚氏的探讨[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文昌;;论唐宋礼典中的佛教与民俗因素及其影响[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10 赖瑞和;;论唐代的检校郎官[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传宝;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男子冠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杨海花;《尔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稼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族婚姻观念变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刘敏;;士族兴衰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J];历史学习;2008年09期
3 李付宝;;南朝士族家学对儒佛道文化的接受与创化[J];华章;2009年04期
4 徐国富;陈杰栋;杜茜;;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5 李磊;;试论刘宋后期皇权与士族之关系[J];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05期
6 石振平;;汉末魏晋时期颍川荀氏家族文化述论[J];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孔毅;论南朝齐梁士族对政治变局的回应[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张宏慧;魏晋南朝时期“重孝”文化心态探论[J];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9 王丽敏;;试论晋末刘裕与刘毅之争[J];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10 顾向明;王大建;;《颜氏家训》中南北朝士族风俗文化现象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陈金凤;;汉唐人才选举与家族关系[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立新;;梁代的聚书风尚——以梁元帝为中心的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敏;;魏晋南北朝门客阶层述论——以非卑微化门客为中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孔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十六国北朝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宗汉;;《钱谱》作者顾p苌娇糩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7 陆帅;;试谈唐长孺先生对六朝经济史研究的贡献[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宋艳梅;;关中郡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磊;;江左士风在陈朝的延续及其终结[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济沧;;从东晋的国家与社会结构论六朝的分权体制[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俞光;古代温州开发 士族功不可没[N];温州日报;2010年
2 李传印;南北朝时期的谱学与政治[N];光明日报;2002年
3 山东莒县二中 崔维友;科举孕育盛唐气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雪;《颜氏家训》中的士族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汪仕辉;唐代士族家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王相飞;南朝选官制度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孙艳庆;中古琅邪颜氏家族学术文化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5 王莉娜;汉晋时期颍川荀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蕊;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金溪;北朝文化对南朝文化的接纳与反馈[D];北京大学;2012年
8 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陈春雷;幕府与晋宋政治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森鑫;东晋君权与强权政治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明明;北朝渤海刁氏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3 党恒星;东晋宗室政治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4 王春红;士族在北魏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坤;唐代科举与名门望族[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西云;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考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铁坚;身份内婚制:王、谢士族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没落[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传武;党议缘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超;西晋前期统治的若干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利娜;两晋南朝婚姻状况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55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55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