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发布时间:2018-06-01 23:47

  本文选题:“湖广熟 + 天下足” ; 参考:《社会科学家》2015年02期


【摘要】:"湖广熟,天下足"谚语的出现,是一种经济现象的真实反映,标志着两湖地区凭借粮食生产成为全国经济重地。唐代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开始有南移的趋势,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江南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经过五代和北宋200余年的持续发展,江南生产的粮食成为供给天下的粮食来源,于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民谚。到了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比重下降,湖广地区则由于长期的开发,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湖广熟,天下足"在湖广地区的出现,该地域的土壤水热条件是基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及种植技术层面的改进是关键因素,也与官府的轻徭薄赋与劝耕等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Huguang maturing, the world foot" proverb is a real reflection of the economic phenomenon, which marks the economic gravity of the two lakes region by virtue of grain production. After the Tang Dynasty, China's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began to move southward, and the economic status of the Jiangnan region, which mainly planted rice, beca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whole country. After five generations and 200 Northern Song Dynasties, it wa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year, the grain produced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became the source of food supply to the world, so the proverbs of "Su Hu maturing, the world foot" or "Su Changshu, the world foot" appear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the propor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declined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and the Huguang region was developing the agricultural function of the Jiangnan region for a long time. The emergence of "Huguang maturing, the world foot". "Huguang maturing, the world foot" appears in Huguang area, the soil water and heat condition of this region is the found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lanting technology level are the key factor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government's light and thin Fu and the policy of persuading tillage.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明;清代广东粮食生产问题略论[J];岭南文史;1995年03期

2 李中清;秦树才;林文勋;;清代中国西南的粮食生产[J];史学集刊;2010年04期

3 张志兵;;一心扑在粮食上——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李克勤[J];湖南农业;2011年04期

4 余涛;;20世纪30-40年代广西粮食生产危机初探[J];农业考古;2013年04期

5 林金树;明中叶以后我国粮食生产形势的新变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6 程民生;;宋代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J];历史研究;1991年02期

7 叶依能;元代粮食生产和粮食商品化[J];中国农史;1994年04期

8 郭松义;清前期南方稻作区的粮食生产[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01期

9 郭松义;清代北方旱作区的粮食生产[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01期

10 周翔鹤,米红;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平社;李岩;;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效益[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李满华;;关于湘潭市粮食生产发展的若干思考[A];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吕立刚;石培基;潘竟虎;曾翠萍;;甘肃省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彭腾福;江满平;;着力改造农田 促进粮食生产[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5 曾福生;罗光强;谭江林;;粮食生产政策:从效用型到效益型转变的调查与思考[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6 黄顺明;龙小恒;吴建华;邓映桂;;对常宁市粮食生产的调查与思考[A];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周百方;;娄底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意义与对策[A];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危飞跃;;粮食生产中发展低碳农业的问题和对策[A];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和立宣;和忠;;加强粮食生产 促进丽江市经济可持续发展[A];云南省“粮食高产创建”省农科院“八百双倍增工程”科技培训暨云南农业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财政直补粮食生产资料整合研究》课题组;张振国;丁国光;史卫;赵云旗;;财政直补粮食生产资金整合研究[A];财政直补粮食生产资金整合研究报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兴文;亟待破解粮食生产占农民收入比重课题[N];哈尔滨日报;2007年

2 通讯员 吴志雄 王政;黄梅粮食生产实现高效高产高收[N];黄冈日报;2006年

3 张尚武邋实习生 王珊;省农业厅派督查组专项督查粮食生产[N];湖南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我市今年粮食生产将创历史最好水平[N];淮南日报;2006年

5 农业部部长 杜青林;努力巩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好形势[N];经济日报;2006年

6 黄守宏;粮食生产这根弦始终不能松[N];经济日报;2007年

7 丹正;粮食生产滑坡,浙江强调将其作为战略产业来抓[N];粮油市场报;2007年

8 记者 胡菁 通讯员 王伟霞;我市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不变[N];宁波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罗涟浩;粮食生产忧喜录[N];宁波日报;2007年

10 鲁威;谁来重视粮食生产[N];农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丹;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孙顺强;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杨春杰;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林;河北省粮食生产的自然灾害补偿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闵锐;湖北省粮食生产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 李宇轩;中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张淑萍;我国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协同的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李小军;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9 李文军;黄土高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10 魏茂青;福建省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河北省粮食生产预警系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2 胡金和;江西省粮食生产的科技政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3 孙闯;基于耕地遥感监测江汉平原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高翔;新疆粮食生产布局优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5 宋奇;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变化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6 蒋勇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湖南粮食生产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7 昌远兰;近30年来湖北省粮食生产变化及其影响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夏亮;我国粮食生产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周剑波;粮食生产中价格信息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王军;吉林省粮食生产增长与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6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66266.html

上一篇:方以智晚节考补  
下一篇:辽朝经略平州考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8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