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晚节考补

发布时间:2018-06-01 23:05

  本文选题:方以智 + 浮山 ; 参考:《清史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浮山志》是清初由方以智弟子等所编的一本反映浮山佛教地理文化的志书,其中收录了很多方以智与浮山地区士绅文人之间来往书信和唱和诗文,是研究方以智的重要资料文献。本文主要以《浮山志》为主,结合其他相关史料,对其晚年与浮山紧密关系这一问题再做探究,并利用其中史料互证和补充余英时先生《方以智晚节考》的若干问题。
[Abstract]:Fushan Zhi is an ancient book about the geographical culture of Fushan Buddhism, compiled by Fang Yizhi and other discipl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t contains many letters and poems between Fang Yizhi and the gentry and literati in Fushan area. It is an important document for the study of Fang Yizhi.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Fushan Records, combining with other related historical data, to explor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shan and Fushan in his later years, and to use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prove each other and supplement some problems of Mr. Yu Ying-shi 's the examination of Fang Yizhi's late Festival.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清代佛教史学与史家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3000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冒怀辛;方以智死难事迹续考[J];江淮论坛;1981年03期

2 金春峰;“合二而一”是形而上学还是辩证法?——从《东西均》的“合二而一”谈起[J];哲学研究;197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豪飞;;方以智与桐城泽社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周锋利;;青原学风与方以智晚年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方瑞;赵媛;;试论明代士大夫对西学的反应——以方以智的西学观为考察对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4 吴道良;;方学渐布衣振风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汪孔丰;;方以智与陈子龙交游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宋豪飞;;明末桐城方以智与阮大铖两大家族交往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7 汪青;;方以智“逃禅”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8 郑善庆;;明清之际北方遗民的经历与抉择——以山东士人郑与侨为个案的分析[J];沧桑;2010年12期

9 徐从权;《古今释疑》音韵学部分述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10 李伯春;梅文鼎和安徽数学学派[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珊珊;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海燕;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刘伟;方以智易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赵晖;西学东渐与清代前期数学[D];浙江大学;2005年

7 范伟军;黄生及其《杜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8 朱天曙;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9 王恩俊;复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联;魏禧文学思想考论[D];辽宁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丽娟;清初诗人宋琬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超;明清之际魏忠贤题材小说戏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家波;明清之际桐城桂林方氏文学世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梧金丽;谢良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玉佳;金圣叹《左传》评点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陈丽娟;魏禧文学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7 张小英;《切韵声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苏新红;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娟;方以智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姚良;金堡及其《遍行堂》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曦;;从《东西均》“药”喻看方以智“集大成”思想的特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2期

2 王璐;;方以智与《物理小识》[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3 王鹤;;醉入花丛或醉卧沙场——孙临与葛嫩、王月[J];书屋;2009年01期

4 宋豪飞;;明末桐城方以智与阮大铖两大家族交往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5 宋豪飞;;方以智与桐城泽社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宋豪飞;;从方以智“主盟复社”看国门广业社与复社的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方瑞;赵媛;;试论明代士大夫对西学的反应——以方以智的西学观为考察对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8 张升;论陈名夏与方以智的交往[J];安徽史学;2000年02期

9 张静;;方以智《物理小识》中的气象学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李瑶;晚明四大科学家的时代精神[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显清;;晚明心学的没落与实学思潮的兴起[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2 庞乃明;;从对欧称谓看明人欧洲观[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汪青;方以智晚年人生定位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2 张建梅;论方以智思想及其在融西入中方面的贡献[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志敏;明遗民生存状况探析[D];兰州大学;2007年

4 李慎;明清之际西洋眼镜在中国的传播[D];暨南大学;2007年

5 曹斌;清初士大夫群体的心态诠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冯晶;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对中国教育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梁亮;明清即墨的早期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66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66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1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