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南地区农业减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本文选题:明代 + 江南地区 ; 参考:《农业考古》2014年04期
【摘要】:明代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农业生产与生命安全,明朝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积极措施进行防灾减灾,江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政府以及民众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减灾方法与技术,具体体现在圩堤修筑和管理技术的提高、河道疏通与蓄水、用水方法的改进、除蝗技术的提高与野菜救荒的发展,农业耕作和栽培减灾技术的改进以及农业气象减灾知识的积累。明代江南地区这些农业减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现代农业减灾技术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Abstract]:Th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in Ming Dynasty seriously affected peopl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ife safety. The Ming government took a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reduc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Due to its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mode of productio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taken a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reduce natural disaster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have adopted methods and techniques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for disaster reduction, which are embodi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dikes, the drainage and storage of watercourses, the improvement of water use methods, the improvement of locust removal techniqu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ild herbs and famine relief.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disaster reduction techniques and accumulation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 reduction knowledg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se agricul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technique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Ming Dynasty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restor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lso have certain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分类号】:F329;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傅玉璋;明代安徽、江苏地区的水灾与赈济[J];安徽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2 鞠明库;;明代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3 李洵;;从王祯《农书》到徐光启《农政全书》所表现的明代农业的生产力水平[J];明史研究论丛;1991年01期
4 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J];中国农史;198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6 杨鉴生;王芳;;刘履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与评价[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张研;牛贯杰;;学习笔记:对中国式“二元经济”的理论探讨[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8 张绪;;清代皖江流域市场的发展概况、特点及原因分析[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9 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10 周志斌;;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贵友;;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3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青唐;;《水浒》“杀嫂”故事的溯源与演绎[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8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9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10 陈学霖;;关于《明太祖皇帝钦录》的史料[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勇;抗战时期国统区农贷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要琦;李东阳法律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建国;自然灾害基本参数研究(一)[J];灾害学;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抗震设计谈[J];装饰;2008年06期
2 卜风贤;邵侃;;中国古代救荒书研究综述[J];古今农业;2009年01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晴;李春强;卢建立;甄文超;;河北省两熟产区冬小麦气象干旱风险及减灾技术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杨志刚;霍拥军;张梅;李奎彦;;发挥地震学会优势 服务经济强市建设[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3 张丛林;练继建;王海军;;海上风电发展状况综述[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4 邓振镛;吕世华;文小航;黄涛;黄蕾诺;奚立宗;董安祥;徐金芳;;干旱与高温热浪的区别与联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宋尚有;樊廷录;;甘肃农业结构调整、防灾型农作制建设与粮食安全[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6 龙志长;戴科良;高曙;周伟;;气象小网格技术在宁乡烟草生产布局中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前言[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199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8 肖宝光;;略论汕头海洋科技发展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陈良碧;;水稻抗灾减灾应用技术研究进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玲;我市成立减灾救灾协会[N];铁岭日报;2008年
2 记者 凌子;海洋环境预报及减灾技术项目榜上有名[N];中国海洋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卢飒;科技助力减灾重建[N];贵阳日报;2008年
4 祝向恩 张治文 刘志宏;仁化科技助农减灾复产[N];韶关日报;2008年
5 记者 张亮;空间信息技术防灾应用研讨会召开[N];科技日报;2005年
6 冯卫东;专业化抢险 全方位救助[N];科技日报;2008年
7 萧江华;竹林防灾减灾技术[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8 郑彬;“海洋环境预报与减灾技术研究”通过验收[N];科技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王铭;“10+1”合作重塑亚洲防灾文化[N];中国社会报;2006年
10 记者 肖飞;建立完备的防灾减灾政策体系[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唐红梅;群发性崩塌灾害形成机制与减灾技术[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泓;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王向辉;西北地区历史自然灾害与农业技术选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白冰;陕南村镇建筑灾后重建现状与基础减灾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66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66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