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漕运与军事

发布时间:2018-06-04 01:22

  本文选题:汉唐 + 漕运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摘要】: 汉唐时期漕运的产生和发展与军事活动的需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漕运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 汉唐历代都利用漕运推动统一战争进程。在统一力量占据优势时既有利用漕运运送军粮,也有借运河漕运同船运兵的做法;为了推动统一战事的发展,开通运河通往战略要地形成军事交通运输线也是有效的策略;很多政权会在要害地区建立漕运系统,进行积极的消耗战。前代的漕运系统会被分裂时期不同军事力量利用来再次完成统一。 汉唐时期的漕运在边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边事的重心也就是漕运活动的重点之一。汉唐边事的重心在北方,而以西北为主,隋唐时期出现了东移的趋势,漕运活动和漕运系统受边事影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军事地理局面也对漕运发生深刻影响;反之,漕运系统的发展也会对军事地理格局的变化发生影响,会强化和改变原有的军事地理特征。军事地理格局和漕运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围绕军事重心和区域关系两方面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漕仓是漕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漕仓是军用仓储,甚至作军事据点;很多漕仓是州郡大仓和转运仓,也为可能发生的军事活动储备和调配军粮。汉唐国家通过漕仓集中运用经济资源,来巩固政治军事权力,加强一统。漕仓选址布局的考量,不仅从经济和交通方面进行,也包含了战略需要。 从漕运的军事作用来看,它是支持大一统制度建立、发展的命脉所在。
[Abstract]: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 transportation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mands of military activities,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had important military functions. Han and Tang dynasties used water transportation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unification wa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fied war,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open the canal to the strategic point to form the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line. Many regimes will set up water transport systems in key areas and engage in active war of attrition. The previous water transport system would be reunified by different military forces during the split period. The role of water transport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border matter is also 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water transport activities.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border events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was in the north, and the northwest was the main one.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trend of moving eastward appeared, and the water transport activities and the water transportation system were affected by the border eve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took pla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transportation system will also affect the change of military geographical pattern, and will strengthen and change the original military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litary geographical pattern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mainly revolves around the changes of military center of gravity and regional relationship. Caoga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ater transportation system. Some of them are military storage or even military positions. Many of them are state and county warehouses and transshipment warehouses. They also reserve and deploy military grain for possible military activities. The Han and Tang Dynasty concentrated economic resources to consolidat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power and strengthen unification. The consideration of Caoliang location is not only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but also includes strategic needs. From the military role of canal transportation, it is the lifeblood of support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fied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E291;K242;K2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友才;省军区系统军事信息平台建设断想[J];国防;2005年11期

2 李天民;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军事功能[J];军事历史;2002年06期

3 方工;读书偶感[J];中国监察;1996年10期

4 李桂林;;实行“合成式党委”议训制度 强化预备役部队领导班子军事功能[J];国防;2006年04期

5 张晓东;;秦汉漕运的军事功能研究——以秦汉时期的漕仓为中心[J];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6 王梓夫;;军粮密符扇[J];海内与海外;2010年06期

7 吴琦;漕运与社会制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左慧元;康熙、雍正与黄河[J];中州统战;1999年02期

9 李育民;陶澍改革漕运[J];学习导报;2001年03期

10 徐彬;吴烨;;浅谈现代军事物流的内涵及其基本功能的实现[J];大众商务;2009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瑞民;;山西的黄河古栈道遗迹与水运资源的开发利用[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曹尔琴;;中国古都与漕运[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3 佟辉;;《漕运通志》[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4 于德源;;清代北京的京、通两仓[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5 周良;;通州漕运[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6 俞力平;徐益生;;千年古街西津渡——浅谈镇江市西津渡古街区的历史价值和保护利用[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文渭;吴永森;;重开胶莱运河的利与弊[A];胶莱人工海河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李应岐;田军;钟晓声;方晓峰;;一种基于SAR图像变化检测的军用港口毁伤效果快速评估算法[A];2009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魏挹澧;李东生;;古聊城——大运河上的明珠[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10 李锦;;岷江上游城镇功能变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以忧患之思追寻民族魂魄[N];中国文化报;2003年

2 朱士石;从三帮漕运档案 谈三帮漕运情况[N];江苏经济报;2006年

3 栗任;关注漕运文化 保护运河文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程光炜;想像历史与如何想像[N];文艺报;2005年

5 万芳;回眸漕运[N];中国水运报;2006年

6 蔡志明邋王宏伟 本版值班编辑 沈东;千年漕运:留给江苏的丰厚积淀[N];新华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娇娇 通讯员 刘洪成 谈天;中国首座漕运博物馆开馆[N];淮安日报;2011年

8 佳 宣;鲜活丰满的历史从这里展现[N];中国商报;2004年

9 蔡志明;淮安总督漕运府署遗址公园落成开放[N];新华日报;2003年

10 赵晓;账,怎么算才明白?[N];中国环境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晓东;汉唐漕运与军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莫修权;滨河旧区更新设计[D];清华大学;2003年

3 李俊丽;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D];南开大学;2009年

4 刘露;天津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彩红;唐代政府的粮食需求与财政经济[D];厦门大学;2002年

6 李菁;解读运河[D];厦门大学;2002年

7 陈广恩;元代西北经济开发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赵阳;社会中的城堡[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征远;元代大运河的修治及其漕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何玲;论经世派与道光六年漕运改革[D];郑州大学;2001年

3 邱伟;嘉庆朝的财政危机和传统体制运行的困境[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峰;包世臣漕运改革思想探析[D];安徽大学;2007年

5 赵宁;北京城市运河、水系演变的历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陶敏;明清淮安漕运与地方社会[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钱克金;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荣梅;试论清代山东粮棉布盐的流通(1644-1840)[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鼎;北宋水利管理考述[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晓慧;山东运河沿岸卫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75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75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c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