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地域社会与两晋社会阶层升降——以顾荣入洛仕进之遭遇及其在东晋立国过程中的作用为中心
本文选题:顾荣 + 江东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13年02期
【摘要】:顾荣出自江东本土一流大族吴郡顾氏,吴亡后一度隐居乡里,太康末入洛求仕,与陆机兄弟等并为江东名士精英之代表。在当时特定的地域观念与背景下,尽管其以"清望"显名,但依然遭受北人的歧视,仕途不畅,心情压抑,以致忧伤成疾。西晋末顾荣返乡,寻求地方自保。他一度与江北寒门武人陈敏合作,目的在于维护地方稳定。随着西晋崩溃,北方士族南迁,顾荣断然抛弃陈敏,与王导、司马睿合作,并举荐南人进入司马睿幕府,奠定了南北士族协力立国东南的基础,从而在当时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客观上为华夏民族与文化的延续提供了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顾荣可称为历史转折关头之民族大功臣。
[Abstract]:Gu Rong from the eastern mainland of the first-class family Wu County Gu, Wu after the seclusion of the countryside, Taikang into the late Luoshi, and Luji brother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lite Jiangdong celebrities. Under the specific regional concept and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although it was famous for its "clear vision", it was still discriminated against by the north, its official career was not smooth, its mood was depressed, and its sadness became a disease. At the end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Gu Rong returned to his hometown to seek local self-protection. He once worked with Chen Min, a martial arts man from Hanme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order to maintain local stability.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and the emigration of the Northern Scholars to the south, Gu Rong resolutely abandoned Chen Min, cooperated with Wang and Sima Rui, and recommended the south people to enter the Sima Rui shogunate,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outh and North Scholars to work together to establish the southeast of the country, th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crisis at that time. Objectively, it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culture. In this sense, Gu Rong can be called the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of the great national meritorious service.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革”(10YJA770054)
【分类号】:K2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永平;江东士人与陈敏之乱关系考实[J];江海学刊;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东;支遁与晋末玄言、山水诗之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王光照;;梁季江陵政权始末及江左士族社会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胡阿祥;;《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马黎丽;;西晋直臣傅咸简论[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5 马黎丽;;傅玄、傅咸父子辞赋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金仁义;李四红;;南朝国婚与政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金仁义;;桓温伐成汉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张轶;;郑玄易学在隋唐衰亡的原因初探[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李济沧;;放达之风与六朝舆论[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鸿宾;;当代民族关系的模式、成因与境遇——“二元制”与“民族—国家”模式构建下族群关系的思考[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莉;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秦敏燕;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袁连;魏晋南北朝琅琊家族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海燕;论谢灵运诗歌中所体现的才士困境[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静;何承天文学综论[D];河南大学;2011年
6 孔琴琴;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正统论的广泛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7 曾潇;跨三朝政治的文人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强;西晋北渡士族陆机交游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尤立平;谢灵运研究四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娟娟;范晔《后汉书》论赞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平;孙艳庆;;刘宋皇族之“本无术学”及其行为粗鄙化之表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王德明;;清代全州蒋氏家族的文化与文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顾磊明;;以文化为导向引领大学英语教学转型──针对大学新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维[J];海外英语;2011年11期
4 李元俊;;18世纪前期中国漆器工艺跟外国漆器工艺的比较[J];大众文艺;2011年19期
5 裴英玉;;关于大学日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20期
6 杨西云;唐代门荫制与科举制的消长关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7 孙凤山;简析东晋门阀政治的特色[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8 孙明君;;谢灵运的庄园山水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宁稼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族婚姻观念变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刘敏;;士族兴衰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J];历史学习;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裘君谟;;关于新一轮文化长廊创建工程的若干问题[A];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全国群众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3年
2 萧君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的构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吕光明;邹长新;辛成会;杨峰;李力;段元柱;;把握五大支撑点 提升文化执行力[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登浩;王登峰;;基层党政干部的幸福感结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朱安;;营造知识共享文化 指导员工行为[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宝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7 程开先;;抓文化培训 促企业发展[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8 李裕琢;李丽霞;;西方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吴胜涛;张建新;赖建维;王玮;毕研玲;;事件归因的跨文化一致性与差异性:中美韩媒体及被试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归因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朱瑞玲;张诗音;;人际关系中的情绪表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光;古代温州开发 士族功不可没[N];温州日报;2010年
2 宁稼雨;《世说新语》与士族佛学[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李传印;南北朝时期的谱学与政治[N];光明日报;2002年
4 章培恒 骆玉明;人性、美感及文学的发展[N];文学报;2000年
5 袁济喜;从玄境到当下的六朝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曹砚农;试读里耶[N];中国文物报;2002年
7 山东莒县二中 崔维友;科举孕育盛唐气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张国星;文学研究应有怎样的态度[N];解放日报;2011年
9 ;姓氏渊源[N];海峡时报;2001年
10 李艳;浅谈曲艺艺术的民俗渊源[N];青海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琼;领域、背景与文化: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历史流变[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3 郭宇春;俄国犹太人研究(18世纪末—1917年)[D];吉林大学;2007年
4 郭怀若;石涛书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8 黄建宁;笔记小说俗谚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孙衍峰;越语人际称谓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王冬青;中国中山公园特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梅;南唐与前后蜀文化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乐;北京猿人环境及其与文化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杨梅;试论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D];吉林大学;2005年
4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陆艳伟;中国传统民居外环境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杨智华;论环境景观艺术中的象征性设计[D];湖南大学;2005年
7 彭妍玲;试论权力距离对中国国有企业管理者管理行为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5年
8 张立刚;马克思的人权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刘再春;制度文明的基础[D];湘潭大学;2005年
10 秦靓;全球化态势下的媒介帝国主义[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86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86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