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群体:唐宋富民阶层的重要财富力量——兼论商人群体的时代局限性
本文选题:商人群体 + 财富力量 ; 参考:《古代文明》2015年03期
【摘要】:唐宋时代的商人群体是富民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群体不断增强的财富力量和社会影响推动着中国传统社会从豪民社会向富民社会转变,这从商人群体自身财富力量的发展和因商人而改变的诸多规制可充分体现。唐宋商人群体是在国家管制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官商模式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有利于商人财富迅速扩大,但也隐藏了严重的社会后患,那就是日益强大的商人群体逐渐演变成为旧体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这也规定了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不是向市民阶层转化,而是向士绅阶层转化,富民社会没有走向市民社会,而是走向了没落。
[Abstract]:The merchant group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ich people stratum. The increasing wealth power and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businessmen group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from the rich people society to the rich people society. This can be fully refl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erchant's own wealth power and many regulations changed by merchants. The group of businessme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grew up under the state control economic system. This kind of official business model was beneficial to the rapid expansion of businessmen 'wealth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ment, but it also concealed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It was that the increasingly powerful group of businessmen evolved into loyal defenders of the old system rather than revolutionaries. This also stipulated that in ancient China, the rich people did not turn to the citizen class, but to the gentry class. The rich people society did not go to the civil society, but to the decline.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林文勋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研究”(项目批号:13XZS02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2;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田欣;;父商子仕:宋代商人家庭成员身份的代际更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陈金凤;吴庆忠;;唐代商人入仕析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林文勋;;中国古代的“保富论”[J];历史教学;2006年12期
4 朱瑞熙;;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作用[J];历史研究;1986年02期
5 张宇;;唐后期的士商交游及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3年00期
6 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7 张剑光,邹国慰;唐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意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8 林文勋;;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J];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02期
9 宋军风;;唐代商人入仕途径考析[J];唐都学刊;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朝阳;宋代士人经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柳雨春;;宋代商业中的女性[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晓芳;;唐代西州新兴平民阶层身份探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刘晓平;刘欣;;略论宋代社会经济观念的变化在家训中的反映——以家训中的“俭”为例[J];船山学刊;2007年01期
5 韩淑红;论唐宋时期“一切通商”的消费税思想[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钟兴龙;;北宋铜铸币额考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谢运博;;宋代行会在调节政商关系中的作用及现代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6期
8 王希玲;;浅谈元朝的斡脱钱[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单鹏;;述宋代土贡之特点——以“元丰贡”、“绍兴贡”为中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康武刚;;论宋初的社会流动——以武将群体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政超;;对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改革的思考[A];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邵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2008[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朝阳;宋代士人经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石瑞丽;宋代官营工商业竞价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欣;宋代商人家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连旗;北宋嘉yP二年进士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董春林;南宋初期的冤狱与政治[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春;宋代茶俗与行业经济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陈晓珊;历史地理视角下的王安石变法[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2 高璇;两宋时期的海陆民间对外贸易[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邓晓飞;宋代商税法律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王丽丽;宋代商人经济犯罪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建;北宋治蜀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刘政;斡脱商业与元代社会[D];兰州大学;2011年
7 敖丽莎;唐代商人的婚姻与社会交往[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星海;唐宋富人社会流动与资财流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盈;论宋代茶法的制定[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贾茜;北宋密州区域经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琳;重本抑末写批判商贾──中国古代文学商人形象研究之一[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常大群;宋代商人的构成和来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贺达,邱书林;宋代官员外贸走私腐败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田欣;;父商子仕:宋代商人家庭成员身份的代际更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贺达;宋代官僚经商之风摭谈[J];河北学刊;1992年02期
6 陈峰;;政治选择与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方面探究为中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郭丽涛;科举制与士商合流[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9 涂耀军,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邓宏图;;历史上的“官商”:一个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喻学忠;晚宋士风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3 芦敏;宋丽海上贸易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喜惠;试论唐代的官员经商与商人入仕[D];西北大学;2003年
2 黄云;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国官商关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王京传;北宋商品经济与文人词价值取向关系之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燕红忠;李凤;;清代的牙商及其经营特点[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01期
2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国庆;市民视野下的明代商人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8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8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