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革之际的台湾儒学

发布时间:2018-06-13 15:26

  本文选题:台湾 + 儒学 ; 参考:《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摘要】:明郑时期移入台湾的儒学,是与郑成功、陈永华渊源颇深的东林党及浙东学派的经世儒学。它以经学和经世实学为主流,强调反清复明之思想,重视经世实学之复振精神,一扫晚明阳明学空谈心性之学风,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清领台湾以后,以程朱理学改造明郑时期的台湾儒学,改变其宗旨及内容,淡化其反清复明思想,遂使朱子学逐渐成为清代台湾儒学之主流。
[Abstract]:The Confucianism that moved to Taiwan in the Ming and Zheng dynasties was the Confucianism of the Donglin Party and the Eastern Zhejiang School, which had deep roots with Zheng Chenggong and Chen Yonghua. It takes Confucian classics and practical learning as the main stream, emphasizes the thought of anti-Qing and reinvigorate,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invigorating spirit of practical learning. It has an obvious utilitarian color to sweep away the style of learning that the Yangming study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s empty talk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mind. After the Qing Dynasty took over Taiwan, the Confucianism of Taiwan in Ming Dynasty and Zheng period was reformed by Cheng Zhu Neo-Confucianism, its aim and content were changed, and its anti-Qing and re-Ming thought was desalinated, so that Zhu Zi gradually became the mainstream of Confucianism in Taiwan in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B222;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名实;王炳庆;;清朝对台湾明郑时期儒学教育的改造[J];教育评论;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良;;黄毓祺抗清事迹疏证——兼论“柳如是犒师”说[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王艺;;复社视野下的“东林之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3 许克江;;论明末清初私修史书对明亡历史原因的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胡益民;张岱卒年及《明史纪事本末》作者问题再考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杴正PI;;史可法与“顺案”——以史可法三份奏疏为中心[J];古典文献研究;2009年00期

6 吴鹏;论杨龙友的文化选择——兼论晚明士人“殉死”心态[J];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7 阳正伟;;一本不该被忽视的史著——《马阁老洗冤录》[J];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02期

8 杨娴;;《桃花扇》杨龙友形象的历史探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9期

9 杨佳鑫;;孙奇逢《畿辅人物考》的史料价值与实学思想[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12期

10 郑晨寅;;论黄道周、郑芝龙关系与南明隆武朝之覆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吴春彦;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与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王恩俊;复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超;曹学Oz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侯宣杰;西南边疆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陆岩军;张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王雨容;明末清初词人社集与词风嬗变[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年丰;钱澄之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崔晓新;朱彝尊交游考论[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刚;清初江南战事中的弘光四镇降军[D];南京大学;2011年

2 崔娟;晚明士人的文化适应和信仰抉择[D];暨南大学;2011年

3 董宇;清顺治年间土寇抗清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李炜;吴应箕诗歌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刘佳莹;吴炳《粲花斋五种曲》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振华;南明弘光政权党争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黄莺;外国人眼中的郑成功[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伟;明代靖江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振东;陈子龙年谱[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海侠;侯方域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媚玲;;论明代云南儒学教育的影响[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2 张媚玲;;试析明代云南儒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J];思想战线;2008年S1期

3 刘继青;;20世纪30年代儒学教育复兴的内因外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4 张媚玲;杨建玲;;明代云南儒学教育发展的几个特点[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刘荣昆;朱红;;浅析明代保山儒学教育成效显著的原因[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田心;;论明代广西地区儒学教育的强化[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刘顺;;试论唐初的教育、科举与儒学传播[J];殷都学刊;2012年02期

8 吴光;;关于“百年儒学的命运与前景”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3年01期

9 陈朝晖;;北朝儒学教育及其影响[J];齐鲁学刊;1991年06期

10 王雷;儒学教育在东北近代的演变[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明喜;;儒学教育社会化简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陈立;;古代越南儒学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曹相;;儒学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高登智;;儒学远播云南[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5 何巧云;;论明朝休宁儒学之兴盛[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罗义俊;;两岸儒学一脉连读陈昭瑛著《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周桂钿;;儒学与现代社会[A];“2006·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分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李光荣;;儒学对白族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武守志;;苏东坡与晚明个性解放思潮[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10 周桂钿;;儒学与现代社会[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严瑜;儒学教育走进基层建设[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2 本报记者 萧易;郭齐:儒学值得现代人充分汲取[N];成都日报;2007年

3 通讯员 梅花;曲阜“一村一名儒学讲师”推进“百姓儒学”工程[N];济宁日报;2014年

4 陆蔚;明代云南的儒学传播[N];云南日报;2003年

5 记者 吕路阳;在榕高校将首次引入儒学课程[N];福州日报;2010年

6 ;乡村儒学:重建温情的乡土中国[N];光明日报;2014年

7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舒大刚 吴龙灿;把“儒学”从学科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N];光明日报;2014年

8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尚新娇;郑州——儒学走向最后的辉煌[N];郑州日报;2013年

9 记者 冯建华 武勇;中山大学成立儒学中心提高大学生精神教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张鸿;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影响[N];中国民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刘静;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5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增民;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D];复旦大学;2007年

7 黄清敏;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汉儒;唐代儒学地位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海棠;儒学在元代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炯;清代台湾的儒学教育(1683-1895)[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智;试论明朝政府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儒学教育的政策措施[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赵美仙;明清时期大理地区的儒学教育及其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俞传芳;明清地域商帮与儒学科举[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玉鹏;北魏时期的儒学传播[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金虎;儒学的形成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氏银;论越南李朝儒学教育[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14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14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a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