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郡县治安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4 09:48

  本文选题:秦汉 + 郡县 ; 参考:《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秦汉为时间限制,以郡县为活动范围,以治安为实体内容;追溯秦汉郡县治安之源头、流变,剖析其结构、体系,阐述其性质、意义,辨识其趋势、影响。 基于此,本文共分五部分,依次为:先秦郡县治安概述、秦汉郡的治安机构及其官属、秦汉县的治安机构及其官属、秦汉郡县治安管理活动、秦汉郡县治安特点。第一部分,为追溯先秦有关郡县治安的思想、机构、活动及影响。第二、三部分依次分析、归纳了秦汉郡、县有关治安的主官、佐官、属官的职责及其活动。第四部分叙述秦汉郡县治安管理活动,包括管理户籍,,依照法律督捕盗贼、打击不法分子,武力镇压暴动叛乱。第五部分总结了秦汉郡县治安的两个特点,即秦汉郡县治安以当政者杂揉机变的治国方略为指导思想;秦汉郡县治安机构初步健全,在国家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Qin and Han dynasties as time limit, counties as activity scope and public security as entity content; tracing back to the source, evolution, structure, system, nature, significance, trend and influence of public security in countie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n turn: the overview of the preQin county public order, the Qin and Han county security organs and their official, the Qin and Han county security organs and their officials, the Qin and Han counties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Qin and Han county security characteristics. The first part traces the thought, organization, activity and influence of preQin about prefecture and county public order.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ts analyze the duties and activities of the chief officer, the assistant officer and the subordinate official in the Qin and Han counties. The fourth part describes the Qin and Han counties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cluding the management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w to arrest thieves, crack down on lawbreakers, armed suppression of insurrection. The fifth part summarizes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n and Han counties public order, namely, the Qin and Han counties public security with the governing strategy of the government mixed up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Qin and Han counties security institutions are initially sound, gradually rising in the status of the country.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红;;文物鉴赏[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2 苏胜;;秦汉时期漆器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3 徐钰程;;青铜时期至秦汉时期剑的外形演变[J];中国-东盟博览;2011年05期

4 杭富艳;;秦汉陵墓雕塑的文化精神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5 张帆;王亦敏;;论秦汉玉文化的造型特点与传承发展[J];包装工程;2011年14期

6 杨岗;王亚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农业开发与经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曾维华;王冕;;古代艺术珍品——秦汉的漆器[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8 张弘;;先秦秦汉时期商人慈善行为简论[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9 习习;;老地方[J];散文选刊;2011年08期

10 王海霞;;论秦汉时期泰山封禅制度的特点与文化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欢玉;雷磊;;秦汉时期湖湘妇科起源[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长峰;;所谓“藕心钱”是秦汉时期的符信[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08陕西省钱币学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朝晖;;秦汉时期闽越的社会形态[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白芳;;论秦汉时期“万岁”的社会内涵[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林干;;秦汉时期的汉匈关系、贸易和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五辑)[C];2003年

6 刘朝晖;;秦汉时期闽越的社会形态[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方蕴华;;从《史记》看秦汉时期汉中的历史地理特点及文化特色[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8 王雪农;;秦汉母范铸钱工艺演进研究[A];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研究[C];2003年

9 王雪农;;秦汉方孔圆钱设郭之研究[A];“中国北方地区钱币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专集(二)[C];2005年

10 王绍东;;论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地位与多元文化[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讯 熊世升;秦汉时期的医药交流[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2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虎患”、“虎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浦善新;秦代郡县制的全面确立[N];中国社会报;2009年

4 宋亚平;秦朝的郡县制[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5 ;郡县制导致秦王朝灭亡?[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6 宋亚平;郡县制的倒退与振兴[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7 宋亚平;汉代郡县制何以被称道[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8 高蒙河;秦汉时期的人工墨[N];中国文物报;2010年

9 记者 文艳;秦汉时期排水管长啥样?[N];西安日报;2011年

10 洛阳市新安县仓头中学 王码号;解读秦汉国策[N];学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玲;秦汉关隘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张捷;秦汉时期财政运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崔锐;秦汉时期的女性观[D];西北大学;2003年

5 蒋波;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强中华;秦汉荀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海龙;边缘之拓治[D];厦门大学;2007年

8 阎盛国;秦汉时期招降战略战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胡仁智;两汉郡县官吏司法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于凌;秦汉律令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宏恩;秦汉时期的社会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超;秦汉时期的丧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永红;出土印玺所见秦汉的官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刘洋;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爱清;秦汉里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娄国领;秦汉圣人观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7 周敬阳;论秦汉时期岭南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始发港[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曹骥;政治控制视角下的秦汉身份继承制度[D];河南大学;2011年

9 张万军;秦汉时期刑事连坐责任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董奇;巴蜀建筑史——秦汉时期[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16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16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4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