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吕解仇公案再探讨

发布时间:2018-06-14 07:39

  本文选题:范仲淹 + 吕夷简 ; 参考:《历史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围绕着如何看待同是仁宗朝名臣的范仲淹与吕夷简的关系,在二人过世之后发生的范吕解仇公案,从北宋到南宋,聚讼纷纭。经过今人绵密研究,可以说大抵尘埃落定,然于欧阳修书写范吕解仇的微言大义,似未有明确揭橥。探究范吕结仇与解仇的经纬,以及踌躇年余才写下范仲淹神道碑铭的欧阳修的心曲,进一步分析南宋考据派与义理派对此事的不同认识,可以看出,于事实,无论是范纯仁所坚持的未解仇,还是欧阳修主张的解仇,都是不同认知层面上的事实。摆脱历史上二人是否解仇的纠结,透过宋代历史的大背景来审视范吕解仇公案以及后世展开的争论,由这一公案引出的历史事实如何认定、历史如何阐释的问题,则或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方法论启示。
[Abstract]:Around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n Zhongyan and Lu Yijian, Fan Zhongyan and Lu Yijian, who were famous officials of Renzong Dynasty, had different lawsuits from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o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fter a close study,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dust settled, but in the Ouyang Xiu writing fan Lujie enmity of the great meaning, seems to have not been clearly revealed. By probing into Fan Lujie's enm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his feud, and by writing the heart song of Ouyang Xiu's inscription on Fan Zhongyan's inscription on the Taoist monument only after years of hesitation,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extual criticism school and Yili part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it can be seen that, in fact, Whether it is the unsolved feud that Fan Chun-jen insists on, or the unsolved feud advocated by Ouyang Xiu, it is a fact on different cognitive levels. To get rid of the entanglement between the two people in the history of whether to solve their feuds or not, to examine the public case of Fan Lujie and the disputes that later generations have begun through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how to determine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how to interpret the history arising from this case. May have a broad sense of methodological enlightenment.
【作者单位】: 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德清;范仲淹神道碑公案考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谦;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政治——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传播观为例[J];东方论坛;2005年04期

2 欧明俊;论词体观念的嬗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张兵;儒主道辅 本道兼儒——论扬雄《法言》的思想特征[J];管子学刊;2005年01期

4 程怡;元yP六年后的苏、秦关系及其他——试论秦观《踏莎行》的曲折寄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李志生;唐代百姓通婚取向探析[J];河北学刊;2001年04期

6 丁双双,魏子任;论唐宋时期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J];河北学刊;2003年06期

7 苗书梅;宋代州级公吏制度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吴大顺;论梅尧臣观照山水的基本范型[J];怀化师专学报;1999年06期

9 高华平;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强;“争水洛城事”与庆历士风[J];江淮论坛;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平;皇家赞助与文化认同[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2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杨文新;宋代市舶司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剑;明代密疏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祥;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强;庆历士风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蔡林波;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尚英;刘敞《春秋》学术论[D];四川大学;2002年

2 马莉;宋代女子教育[D];河南大学;2003年

3 周益;论宋代文官制度充分发展的三大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查金萍;韩愈诙谐诗风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5 卞国凤;范仲淹宗族福利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徐雄;唐宋时期汴州(东京)相国寺形制发展历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伍纯初;宋理宗亲政时期的君权与相权关系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吕辉;林逋诗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马永娟;宋代举告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蒋丽;从诗文看岳阳楼文学现象[D];苏州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治中;;评吕夷简[J];皖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许广跃;;范仲淹知越州政绩考议[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03期

3 张裕臣;;勇言朝政先天忧 敢斗权贵惩腐败 “五胆忠臣”范仲淹廉洁奉公简叙[J];吉林人大工作;2003年07期

4 吴铮强;;范仲淹的忧虑(下)[J];国学;2009年10期

5 刘德清;范仲淹神道碑公案考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冀步良;;几经沉浮终不悔,一身浩气贯长虹——浅论范仲淹进行吏治改革的尝试[J];阴山学刊;1988年03期

7 刘玉珉;忽培元;;范仲淹在延安[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8 刘宇辉;;范仲淹与滕子京的仕途人生[J];文学教育(下);2010年03期

9 宋志坚;;范仲淹“越职言事”引出的是是非非[J];政协天地;2005年12期

10 王京生 ,张传功;从“夏竦告变”看庆历新政的失败原因[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裕民;;再谈范仲淹生母谢氏的身份问题——答李丛昕先生[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丛昕;;有关范仲淹身世的几个问题——兼答李裕民先生[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书声;;蔡襄历史功绩述评[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红信;朱红亮;;宋代的朋党思想及其对北宋政治的影响[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5 乔卫平;;论范仲淹庆历兴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井上_,

本文编号:2016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16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c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