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朝珠述论

发布时间:2018-06-18 03:25

  本文选题:清代 + 朝珠 ; 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06期


【摘要】:朝珠是清朝特有的一种佩饰,是清代服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清代典制和史料,以及故宫博物院所藏大量清代朝珠实物,对朝珠的形制、材质、制作、佩戴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厘清既往研究中关于男女佩挂朝珠方式认识的一些错误。
[Abstract]:Pilgri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Qing Dynasty clothing system ,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Qing Dynasty clothing system .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Qing Dynast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 as well as the large number of Qing dynasty beads in the Palace Museum , and sorts out the forming , material , making and wearing of the beads , and makes clear some mistakes in previous studies about the fashion of the women and men .
【作者单位】: 故宫博物院;
【分类号】:TS941.1;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朴文英;清代的朝珠与数珠[J];满族研究;2001年01期

2 张淑芝;清宫朝珠与满族东珠[J];满族研究;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佳云;;罗衣何飘飘——试析《玉台新咏》中的女性服装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2 程思;;从中国服装演变看女性地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3 郑春颖;;长川一号壁画中所见高句丽服饰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4 乔丽敏;方文山;;《诗经》服装纹饰产生的条件及其含义[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5 崔杰;;河南北宋墓室壁画中的女性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6期

6 杨鸿蛟;;由兰州永登县博物馆藏明清唐卡看15—17世纪河湟地区藏传佛教信仰的变迁[J];中国藏学;2010年01期

7 马莹;李岩;;补子的文化内涵[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8 王姣;;以黑红黄三色为例透视中国古代服饰色彩[J];大众文艺;2011年10期

9 俞芳;;中国画意象色彩探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罗俊峰;张玉珂;;唐代女乐的衣容美态[J];经营管理者;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芳;李莉婷;;当代中国人对传统青、蓝色彩的心理认知与情感价值回归[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袁恩培;王俊策;;彝族纳苏服饰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罗yN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王渊;补服形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宋丙玲;北朝世俗服饰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白燕;满汉文化交融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张志云;礼制规范、时尚消费与社会变迁:明代服饰文化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苗;女性物事与宋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周加胜;南汉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良莹;北朝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张鲁君;《道藏》人物图像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滕亚秋;契丹带饰研究:以蹀躞带为中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婷婷;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盈;唐代襦裙装的研究及其设计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冯杨;明代霞帔设计元素在现代婚礼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7 黄丽芸;赣南地区客家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8 李宁;3-7世纪高昌服饰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王s,

本文编号:2033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33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c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