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宗室”是否“上下通称”考
本文选题:南北朝时期 + 《日知录》 ;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正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上下通称"条,其中就谈到"今人以皇族称为宗室,考之于古不尽然,凡人之同宗者即相谓曰宗室。"①这是"宗室上下通称"说的开端。此说是否适于两汉,顾氏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而从顾氏所列材料看,既有两汉之前春秋时期的,又有两汉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偏偏没有两汉时期的。看来顾氏"考之于古"的"古"是无
[Abstract]:Zheng Gu Yanwu's "the record of Rizhizhi" has the "upper and lower names", among which it is said that "the present man is called the royal clan by the royal clan, and the textual research is not entirely true in ancient times. The common ancestor of mortals is the same as the monarch." 1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ory of "the general name of the imperial clan." Whether this theory is suitable for the Han Dynasty, Gu did not give a direct answer, but from the materials listed by Gu, there were not two Han dynasti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efore the Han Dynasty and those in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fter the two Han dynasties. It seems that the "ancient" of Gu's "textual research in ancient times" is nothing.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东;支遁与晋末玄言、山水诗之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3 金仁义;;桓温伐成汉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王辉;;试析汉代子女对父母的告发权与诉权[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沈宏格;;三国两晋皇室婚姻身份性变化对外戚政治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王志;;宪法平等权中的统合标准刍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7 王渭清;;秦汉时期婚姻道德生活刍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宋丽莎;;从《抱朴子》看葛洪的“以玄代道”思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9 巩青燕;;玄言诗研究资料缺乏之原因初探[J];长城;2010年02期
10 马青芳;;鲍照《建除诗》青海史实及其创作成因探析[J];长城;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李济沧;;放达之风与六朝舆论[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吾敬东;;汉唐时期儒家伦理落实的种种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7 英卫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红岩;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敏燕;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袁连;魏晋南北朝琅琊家族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海燕;论谢灵运诗歌中所体现的才士困境[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曹骥;政治控制视角下的秦汉身份继承制度[D];河南大学;2011年
6 刘静;何承天文学综论[D];河南大学;2011年
7 孔琴琴;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正统论的广泛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8 曾潇;跨三朝政治的文人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强;西晋北渡士族陆机交游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尤立平;谢灵运研究四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锡涛;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生活胡风现象[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韩猛;;关于民俗、神话与宗教研究的思考 读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J];博览群书;2003年01期
3 李博;;临沂魏晋南北朝时期藏书家介绍[J];兰台世界;2006年15期
4 卜风贤;王向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J];中国减灾;2007年08期
5 周德钧;;风华“长生堂”[J];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09期
6 滕云玲;;南北朝时期琅琊颜氏的家学传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3期
7 范同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州[J];当代贵州;2009年14期
8 何和义;;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宜春县行政沿革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马艳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论的时代特点及理论价值[J];兰州学刊;2010年11期
10 周慧芳;;南北朝时期图书传播与文学发展研究[J];兰台世界;2012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北村一仁;;南北朝时期的“荒”[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袁纯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汉地区的水利建设[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3 王文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朱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等级婚姻极其社会影响[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美崧;;建平,
本文编号:2033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3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