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日本乞师事考:兼论南明士大夫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本文选题:黄宗羲 + 日本 ; 参考:《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黄宗羲日本乞师应确有其事,次数当为一次,时间应在1648年的五、六月左右,同行者应包括黄孝卿、冯京第。同时,黄宗羲赴日乞师一事体现了明末清初士大夫的国家民族意识,日本在明朝人心目中的地位上升了,由附庸变为了对等的邻国,这一方面由实力决定,另一方面可能与文化认同有关。
[Abstract]:Huang Zongxi Japanese beggars should be true, the number of times should be once, the time should be in 1648 about May, June, including Huang Xiaoqing, Feng Jingdi. At the same time, the fact that Huang Zongxi went to Japan to beg for a teacher reflected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literati and bureaucrat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Japan's position in the eyes of the people of the Ming Dynasty rose from a vassal to a neighbor of equal value,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its strength. On the other hand, it ma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cultur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科学技术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2008IM020200)
【分类号】:K248;D829.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南炳文;南明政权对日通好求助政策的形成过程[J];南开学报;2003年02期
2 祝求是;南明冯京第日本乞师一次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吴光;黄宗羲《行朝录》考辨[J];史学史研究;1986年01期
4 陈祖武;黄宗羲东渡日本史事考[J];浙江学刊;1988年01期
5 吴光;黄梨洲“乞师日本”史实考[J];浙江学刊;198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爱平;纪昀与《四库全书》[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2 吴国庆;;乾嘉“汉学”范畴演变的多维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3 陈爱阳;;朱舜水的遗民身份与不仕[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岳升阳;宣南文化与清初学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白云娇;;《阅微草堂笔记》幽默艺术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李兴娟;;《清史稿·儒林传》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0期
7 庞国栋;张万仪;;巴渝学术思想与人文资源考辨[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8 陈安民;王江;;“吴皖分帜”与江藩论戴[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钟晓华;;论江藩《汉学师承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学术情怀[J];船山学刊;2011年01期
10 孔又专;尹怡;;陈抟生平综述[J];大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勇;;方苞《春秋》学二题[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3 王雪萍;;论扬州盐商的儒贾性[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黄芸;;《交友论》的接受基础及与阳明学友道观念的比较[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爽;;钱谦益对明代“后七子”诗派态度发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和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之比较[A];明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3年
6 古尷崇雅;;朱舜水と黄宗义 明末清初日中交流の一断面[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1年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杨实生;清流与晚清政治变革[D];湖南大学;2011年
7 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孔燕妮;袁枚诗歌理论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赵晖;西学东渐与清代前期数学[D];浙江大学;2005年
10 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2 左珂;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谷小溪;康熙时期《诗经》文献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玉;试论阎若璩的文献成就[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刚;清初江南战事中的弘光四镇降军[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平;潘德舆及其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刘情;近代转型中曾国藩的文艺思想[D];暨南大学;2011年
8 肖士娟;王昶诗歌及其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聚刚;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会通儒耶的人文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唐晶;三苏历史评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江红;黄宗羲与《明史·道学传》的废置[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方祖猷;《明夷待访录》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3 鱼宏亮;晚明政治危机与《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动因[J];清史研究;2003年04期
4 马晓声;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J];历史教学;1996年10期
5 王素怡;简介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治学风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6 张承宗,潘浩;黄宗羲与《明儒学案》[J];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04期
7 孙黎;《明夷待访录》的政治主张与现实启示[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郭厚安;《明夷待访录》读后[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9 骆兆平;;关于黄梨洲的《留书》[J];文献;1985年04期
10 陈居渊;清初的黄、吕之争与浙东学术[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南炳文;;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3 方祖猷;;“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4 黄书光;;明清之际价值观念批判与儒家教化范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张宪博;;复社的政党化趋向[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6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7 杨润平;;清初理学简论[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8 陈守实;;明史散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张显清;;晚明心学的没落与实学思潮的兴起[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10 韦祖辉;;朱舜水思想剖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高科 口述 王正山 整理;我的父亲与南京“毒酒案”[N];中国档案报;2006年
2 国际先驱导报驻东京记者 蓝建中;“淘宝奇兵”探访日本的中国国宝[N];中华新闻报;2006年
3 市委党校浙东学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潘起造;黄宗羲学术成就再认识[N];宁波日报;2010年
4 许登云;百八峰间访野老 姚江砚北谒梨洲[N];中国文物报;2006年
5 张如安;一代思想巨子留下的智慧和启迪[N];宁波日报;2010年
6 李卓;日本人的节俭传统[N];光明日报;2006年
7 吴光;解读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历史内涵与现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6年
8 杜维运;浙东史学之特色[N];光明日报;2004年
9 亨通堂;天崩地解的年代[N];深圳特区报;2010年
10 户华为;重意气轻是非的晚明清议[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勇军;帝制中国权力网络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杨朝亮;李绂与《陆子学谱》[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高峰;紫柏大师与万历社会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恩俊;复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郝祥满;Y]然与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D];浙江大学;2006年
6 刘小珊;明中后期中日葡外交使者陆若汉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符云辉;《诸儒鸣道集》述评[D];复旦大学;2007年
8 邵明华;邵雍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张天杰;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D];湖南大学;2012年
10 闫宝明;毛奇龄与朱子学[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继军;明代学校教育及其功能的拓展[D];西南大学;2009年
2 陈圣彬;论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姜佳曦;黄宗羲“君臣观”的时代文化语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心珉;明代社会的货币问题与黄宗羲的货币思想[D];宁波大学;2011年
5 宋迎春;唐代汉文化西传西域与东传日本的比较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陈珊珊;明遗民群体的心态嬗变和启蒙思想的生成[D];浙江大学;2007年
7 毛文鳌;黄虞稷年谱稿ug[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增丽;宋代私学教育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赵民苍;唐甄民本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宏秋;东莱吕氏《左传》学发微[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33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33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