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千里往见大慧禅师的历史公案新解

发布时间:2018-06-22 19:56

  本文选题:朱熹 + 大慧禅师 ; 参考:《东南学术》2014年01期


【摘要】:"格物说"既是朱熹时代社会精英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应对禅宗挑战的必然结果。绍兴二十六年(1156)十月,朱熹于秩满候批之际,为柯国材撰写《一经堂记》,突出《大学》"格物致知"这一重要命题。而早在绍兴十年,侍郎张九成、状元对汪应辰登径山问道,谈"格物之旨",大慧答以"物格说"。时佛教界领袖这种以禅释儒之"格义",说明该时代社会精英对儒家《礼记·大学》经义的重视。追溯思想史上朱熹与大慧的潮州之会这一历史公案,既可以揭示朱熹注解《大学》"格物补传","开一新传统"(牟宗三语)之序幕的隐微之处,也可以阐明朱熹理学(新儒学)以"格物致知"作为开启"下学上达"之锁匙。
[Abstract]:The theory is not only an academic problem that the elite of Zhu Xi paid attention to,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dealing with the challenge of Zen Buddhism. In October of twenty-six years (1156) in Shaoxing, Zhu Xi wrote "Yi Jing Tong Ji" for Ke Guocai while waiting for approval. As early as ten years in Shaoxing, Shih-Lang Zhang Jiicheng asked Wang Ying-chen to go to Jingshan, talking about "the purpose of character." This "GE Yi" of Buddhist leaders in the period of Buddhism and Buddhism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by the social elite of that period to Confucian Confucian Confucian Liji University. Tracing back to the historical case of the Chaozhou meeting between Zhu Xi and Dahui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we can not only reveal the hidden points of the prelude of Zhu Xi's annotation, "the supplementary biography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opening up of a new tradition" (Mou Zongsan's language). It can also be explained that Zhu Xi Neo-Confucianism uses "knowledge of objects" as the key to "learning better".
【作者单位】: 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闽南多元宗教和谐共处探源”(项目编号:11BZJ036)
【分类号】:B244.7;K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振礼;;朱熹与闽南多元宗教[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2 林振礼;;朱熹与梁克家的关系及其游历潮州考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标;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可为世界“金规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刘鹿鸣;;《近思录》与《中庸》《大学》文本的内在同一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徐强;;“主宾之辨”与朱熹的认识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李华华;;人间佛教视阈中的“生产化”与“学术化”——巨赞佛教改革思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雷汉卿;;语文辞书收词释义漏略禅籍新义例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周茶仙;;朱熹乡村治理思想述论[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7 阚绪良;《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新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郑韬;;中唐文人士大夫对洪州宗的接受——以白居易、权德舆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宋燕鹏;吴克燕;;我国古代蝗灾社会反应机制定型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鸿;;试述朱熹的荒政思想和荒政实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君恒;张丽娜;;朱熹理学的晋江特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田智忠;;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田智忠;;朱子“中和之悟”的工夫论解读[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学智;;王夫之对明代严刑峻法的批判——以《尚书引义·舜典》为中心[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7 王伟勇;;宋词笺注之典范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校正——以“卷三”为例[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宋鲁彬;李晓霞;;中国茶道—道法自然[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姜剑云;王岩峻;;谢灵运对涅i梅鹦缘娜鲜队胧拇醋鱗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10 樊宝英;;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西厢记》文本的深层文化分析[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谷乔;唐代高僧塔铭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沙梅真;敦煌本《类林》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3 胡丽娜;牛头禅佛性论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艳欣;基于语料库的汉语VP-neg-VP式反复问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姚会涛;《红楼梦》情本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业峰;宗密“和会”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张栋;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叶惠美;汉字“理”的修辞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叶恩典;从梁氏族谱看宋梁克家之揭阳游[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 林振礼;;宋代泉州府学、石笋变迁管窥[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公喜;;朱熹与法家之学[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2 蔡铭泽;;南宋理学家蔡元定生平考异[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王颖;;明清时期徽州商人文化素质探析[J];兰州学刊;2008年10期

4 刘佩芝;试论康熙对朱熹治国方略的实践[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肖永明;朱熹天理论框架中的君王观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本文编号:2054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54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8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