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探析

发布时间:2018-06-24 22:22

  本文选题:萧方等 + 《三十国春秋》 ; 参考:《兰台世界》2013年06期


【摘要】:萧方等《三十国春秋》采用编年体分国记事,为最早兼记两晋十六国史的史书。《三十国春秋》"始存诸国名谥",能较为客观的看待诸并存政权,对《晋书》和《资治通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十国春秋》在明初尚存,可能在此后亡佚。
[Abstract]:Xiao Fang's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the Thirty Kingdoms" used chronological style to divide the national chronicles, which is the earliest historical book that also records the history of the 16 Kingdoms of the Jin and Jin dynasties. < 30 Kingdoms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the name and posthumous title of all the kingdoms" can be regarded objectively as the coexistence of political regimes. It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Jin Shu and Zi Zhi Tong Jian. < 30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survive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nd may have been lost since then.
【作者单位】: 衢州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作者主持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2XKGJ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振清;四种久佚史籍简介[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6年02期

2 魏俊杰;;汤球《三十国春秋辑本》补遗[J];兰台世界;2011年13期

3 马铁浩;;《晋书·载记》的正统观及其成因[J];史学史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索毕德;;晋代至唐代中国与斯里兰卡的佛教文化交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霍明琨;;再析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撰写中的影响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6 阚绪良;《世说新语》词语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卢东兵;;《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王寒冬;;《国语》“记言体”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刘天利;;楚狂屈原的精神个性与诗歌创作形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段双喜;;江总生平与佛教关系考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陈祥渝;;六朝暨丹阳地域山水文化浅析[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5 杨树增;;《左氏春秋》“史”、“传”考辨[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赵连赏;;明代蓟州镇总兵官服等级考识——以戚继光为例[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7 胡喜云;;魏晋南北朝皇朝史书编纂“序例”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林;石室丹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飞;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天e,

本文编号:2063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63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1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