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文化繁荣原因探微

发布时间:2018-06-28 01:32

  本文选题:春秋时期 + 文化 ; 参考:《河北学刊》2014年01期


【摘要】:春秋时期思想文化大发展的原因,是研究春秋文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以往论著常从生产力进步、礼崩乐坏等来说明,而忽略了"和而不同"的政治保障、言论自由的舆论空气、有因有革的文化传承等三者的作用。实质上,正是这三者的交互作用,促成了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大飞跃。
[Abstract]:The reason for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s a major problem in the study of Spring and Autumn Culture. The past works often show from the progress of productive forces, ritual collapse and music damage, but ignore the political guarantee of "harmony but different", the air of public opinion of freedom of speech, have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because of the revolution. In essence, it wa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great leap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
【分类号】:K2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方章东;侯惠勤;;文化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马躏非;;董其昌艺术理论中的儒家思想[J];书画世界;2009年03期

4 杜远红;;古代汉赋评论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张宏;;从汉人评“屈”看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连文斌;;“以意逆志”的内涵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张丽;;安徽岳西方言疑难词语考源五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8 常森;;《两都赋》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方铭;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10 董雪静;殷商地域文化与《诗经》恋歌[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一鸣;西汉用《诗》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吴媛;陕西关中西府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铉;佛经音义三种引子部书考[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4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肖瑞兰;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滕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心的转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迎春;论秦的标准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玉;韩琦诗歌中人与诗的互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玲玲;《诗经·商颂》与商、周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少华;;关于春秋楚县的几个问题[J];江汉论坛;1990年02期

2 钟少异;;春秋时期军事观念的发展——从子鱼到孙武[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02期

3 张承宗;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张江洪;;论吴芮长沙国的建立及其影响[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年06期

5 陈平平;;郑和下西洋与明代中外农业交流的发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吉灿忠;邱丕相;;“同兴公”镖局发展、壮大的历史归因[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年08期

7 张艳肖,杨春明;“赢秦焚书”新探[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孙洪升;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发展原因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陈旭东;试论宋代制糖业的发展[J];学术探索;2003年11期

10 李晓燕;明清时期吴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何直刚;;两周私属初探[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3 刘建丽;;儒学与西夏的封建化[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欣;谢乃和;;略析春秋时期邦交中的吊丧礼[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5 杨英杰;赵东玉;;试论春秋政治格局中的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6 刘宝才;;东周社会转型中的三大关系[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7 刘宝才;;东周社会转型中的三大关系[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英杰;赵东玉;;试论春秋政治格局中的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逄振镐;;莒国史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义华;评《春秋晋国赵氏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8年

2 陈洪波;日本汉学研究的折射[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记者 郑慧;鸿山遗址实为吴越贵族墓群[N];无锡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孙燕燕;柳下惠后人称坐怀不乱疑为传说[N];北京科技报;2006年

5 杨西民 记者  云献科 韩冰浪;凤翔出土三件青铜重器[N];陕西日报;2006年

6 河南省周口市文化局 周建山;古顿国考[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叶风;鸿山遗址又有新发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华 轲;越国都城句无在东阳[N];金华日报;2006年

9 马立诚;子产支持舆论监督[N];经济观察报;2007年

10 记者  刘先琴;国宝莲鹤方壶回豫“省亲”[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李远明;春秋时期司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马卫东;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D];吉林大学;2007年

4 高兵;周代婚姻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陈荣庆;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D];西北大学;2007年

6 刘芮方;周代爵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明月;东周时期的立法与司法[D];南开大学;2012年

8 王准;春秋时期晋楚家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功;秦汉逃亡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剑;先秦时期县制的起源与转变[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兴平;论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的婚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郝丽洁;试论春秋时期的女性社会地位[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华;从《左传》和《国语》看春秋时期的妇女及妇女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爽;试论春秋时期贵族妇女参政现象[D];吉林大学;2007年

5 汪敏;春秋时期的现实主义国家间政治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东黎;春秋时期诸夏戎狄冲突与融合之原因初论[D];吉林大学;2005年

7 魏健;春秋时期忠信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吕兵伟;试析春秋时期自杀现象[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俊杰;春秋时期楚国邦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慧芳;STS视域下的商鞅变法[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76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76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b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