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与春秋战国之际政治转型

发布时间:2018-07-03 04:11

  本文选题:春秋战国 + 平民阶层 ; 参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随着春秋末期社会的剧烈变动,原有的贵族政治垄断被打破,一部分官职开始向平民阶层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平民一方面通过服习《诗》、《书》等古典文本,掌握贵族阶层的言说方式,从而融入到上层的政治圈中;而另一方面,平民阶层自身固有的功利思想也开始向政治领域传播,逐渐取代了春秋时期具有审美意义的礼乐政治,战国时期功利主义的政治风气也由此形成。
[Abstract]:With the drastic social changes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original aristocratic political monopoly was broken, and some official posts began to be opened to the civilian class. In this process, on the one hand, the common people master the way the aristocrats speak by following classical texts, such as poetry and book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melt into the political circle of the upper class. The inherent utilitarian thought of the civilian class began to spread to the political field, gradually replacing the aesthetic ceremony and music politic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political ethos of utilitarianism also form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K225;K2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赵妙法;;《淮南子》的“自然无为”说及其后现代意义——兼与任继愈、李泽厚两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陆晓华;论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训诂方法及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倪晋波;最后的瞻望——《左传》人物濒亡心理描写初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陈丕武;;论王僧孺的丽逸诗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怀锋;陈磊;;《管子》政令体现“生态”治国理念[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连伟;;《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5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马怡;;说}m[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9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廖名春;;《左传》、《国语》易筮言“八”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9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波;试析春秋战国之际史官群体的演变分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06期

2 杨师群;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发展原因新探[J];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3期

3 杨纪荣;;试论春秋战国之际士人“志于道”的超越品格[J];管子学刊;2011年04期

4 康德文;论春秋战国之际“孝”观念的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4期

5 罗新慧;试论春秋战国之际的士与儒士[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刘蕙孙;;何以说封建制形成在春秋战国之际[J];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04期

7 孙立群;;范蠡:从政治家到商圣[J];国学;2010年09期

8 赵逵夫;有关跖起义几个问题的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9 ;商圣范蠡的经商之道[J];大众商务;2009年15期

10 杨宽 ,苏启刚 ,聂玉海;中国陵墓制度的变迁[J];安阳师专学报;1983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孟世凯;;从烹阿大夫看齐国的改革[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诗宗;春秋战国之际的天文进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2 邱建屏;秉承和谐理念的新田文化[N];农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小雷;法家与先秦诸子的关系[D];西北大学;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缪晓敏;春秋战国之际的士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简洪玲;春秋战国之际(前481-前386)的社会变迁—学术史视野下的新考察[D];苏州大学;2014年

3 邹鹏;春秋战国之际家—国政权体系的演变[D];四川大学;2005年

4 王琳;三晋名家初探[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92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92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8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