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景宗明代的女官制度_明代文官考核制度
本文关键词: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官考核的内容是随着明朝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考核内容,体现了统治者对文官的不同要求。明初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生产,对文官的考核以维护地方治安、发展农业和建设学校为主,中期主要侧重于招抚流民、抑制土地兼并,到了后期就不顾实际,采取各种强硬的手段追缴逋赋。在考核方式上,考满和考察是两个主要方式。明后期,因考核制度衰败,张居正在考满和考察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的考核体系—“考成法”,虽然只实行了短短的十年,但其效果却很突出。明后期,在各种弊端的影响下,文官的考核制度变成一纸空文。
京官考核是考核制度的一个部分。京官的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针对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京官,明朝政府详细地制定了考核制度,考核中的针对性很强。随着明朝社会的发展,考核制度的制定越来越详细,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却存在着偏差,这种偏差在明初比较小,从明中期开始不断加大,到了明后期,在执行中已经与制度的规定相去甚远。
王府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中央政府下派,负责各藩王的日常生活和政务。对他们的考核主要参照京官体系进行的,通过对他们的考核,保证国家对王府的绝对控制。但是由于人数有限,对王府官的考核与京官和地方官相比,显得并不是很重要。到了明后期,对王府官的考核也变得有名无实。
地方官考核是考核制度的另一部分。地方官的考核也分为考满和考察,在研究中,同样也是从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地方官入手进行探讨的。地方官管理着地方上的具体事务,且数量众多,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明朝吏治的好坏,因此明朝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地方官在接受考核时,要受到方方面面的监督,对地方官的考核形成了一个十分严密的考核网,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地方官的考核,达到奖优汰劣的目的。
在对京官、地方官、王府官考核后,根据他们工作情况进行评定,采用多种奖惩措施,称职者予以奖励,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给予惩罚。奖励主要起到激励作用,保证文官能够恪尽职守,清正廉明;惩罚起到警示作用,使文官有所警醒,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更好地履行职责。
虽然明代制定了详细完备的考核制度,但在实际的执行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考语之弊;第二,访单之弊;第三,
人情之弊;第四,忽视政绩之弊。这些弊端的存在导致考核制度流于形式,成为虚文。产生弊端的原因主要有皇帝、权臣、权宦的干预,官员之间的相互争斗及官员自身的破坏,这些弊端是传统政治体制的产物,是明代自身无法克服的。
综合我们对明代文官考核制度各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六个特点:第一,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第二,注重工作实绩与注重道德品质相结合。第三,自下而上的考核与自上而下的考核相结合。第四,考察拾遗制度与申诉制度的相结合。第五,制度规定与实际执行存在偏差。第六,考核制度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明代文官考核制度在不同时期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明初严格考核制度,使明初的政治风气为之一清。从明中期开始,考核制度逐渐衰败,无法起到甄别人材的作用,吏治开始腐败。到了明后期,考核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文官的升迁黜陟已不再以考核为依据了,吏治变得更加腐败。
总之,通过对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明代政治所起的作用。通过研究,总结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现代公务员考核制度探讨和研究,对建立更加有效的现代公务员考核制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古籍资料
[1] (明)官修:《明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7年版。
[2] (明)李东阳纂,申时行重修:万历《大明会典》[M],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版。
[3](明)吏部考功司纂:《吏部考功司题稿》[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版。
[4] (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 (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6]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7] (清)夏燮撰:《明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8] (清)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M],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版。
[9] (清)谈迁撰:《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0] (明)官修:《皇明诏令》[M],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版。
[11](明)蒋棻撰:《明史纪事》[M],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版。
[12](明)谭希思撰:《明大政纂要》[M],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版。
[13](明)张萱撰:《西园闻见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有公司,1988年版。
[14](清)顾炎武撰:《日知录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15](明)王士性撰:《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6](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7](明)张瀚撰:《松窗梦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8](明)娄性撰:《皇明政要》[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9](明)范钦撰:《天一阁集》[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0](明)官修:《诸司职掌》[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1](清)龙文彬撰:《明会要》[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今人论著
1.专著
[1] 黄云眉:《明史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 汤纲,南炳文:《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 张晋藩:《中国官制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 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 杜婉言,方志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九卷:明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8]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9]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潘星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论文
[1] 杨爱民:《明代官吏考核制度》[J],载《河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2] 刘渝龙:《明代文官考选制度考微》[J],载《安徽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
[3] 王松安:《明初官吏考核制度述论》[J],载《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第4期。
[4] 孙与常:《明宣宗对监察职官的考核与黜陟》[J],载《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1期。
[5] 陈连营:《明代外官朝觐制度》[J],载《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
期。
[6] 暴鸿昌:《明代官员考察制度述论》[J],载《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5期。
[7] 刘志坚:《关于明代官吏考核制度的几个问题》[J],载《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1年第1期。
[8] 陈国平:《明代官员考核制度述论》[J],载《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9] 关汉华,孙卫国:《论明代监察官的考选制度》[J],载《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0] 周承出:《明代考课制度及其重要意义》[J],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
[11] 柳海松:《论明代的朝觐制度》[J],载《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12] 王兴亚:《明代官吏考核制度略论》[J],载《黄淮学刊》,1995年第2期。
[13] 柳海松:《论明代的京官考课制度》[J],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29卷第1期。
[14] 刘志坚,刘杰:《论明代官吏考察制度》[J],载《西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3期。
本文关键词: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1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