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江淮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发布时间:2018-07-23 16:27
【摘要】:史前江淮地区的文化发展颇受生态环境的制约。江淮东部因濒海而对海平面非常敏感。海水倒灌时,文化难以持续;海退且生态环境良好时,文化则能发展出一定局面。安徽江淮的生态环境虽不像东部那般极端,但也极受环境变化,如降温、洪水的影响。江淮间先民很早即种植水稻、狩猎采集、家畜饲养。龙山文化时期,禹会村遗址还发现有小麦遗存,具备了种植小麦的生态条件。总体而言,在生态环境平衡时,史前江淮先民通常开展以水稻为主的综合生业经济,在发展步伐上,并不落于周边区域之后。然终因江淮空间的狭窄,生态环境的不稳定,及地处过渡带的文化竞争性强,可被代替的概率大。虽然局部地区存在短暂的文化繁荣,然在更大的层面上未有可观的表现。
[Abstract]: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rehistoric Jianghuai area is quite restricted b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east of Jianghuai is very sensitive to sea level because of the sea. When seawater is poured back, culture is not sustainable, and when the sea retreat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good, culture can develop a certain situati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Jianghuai River and Huaih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is not as extreme as that in the east, but it is also greatly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s, such as cooling and flood. Jianghuai ancestors early on to grow rice, hunting and gathering, livestock breeding. In the period of Longshan culture, the remains of wheat were found in Yuhui Village site, and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for wheat cultivation were found. In general, whe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balanced, the prehistoric Jiang-Huai ancestors usually developed the rice-dominated comprehensive growth economy, but did not lag behi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in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the narrow space of Jianghuai River and Huaihe River, the instabi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trong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the probability of being replaced is great. While there is a brief cultural boom in some areas, there has been no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on a larger scal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史前江淮地区社会进程研究”(2012SJD770006) 南京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分类号】:K21;X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光耀,朱诚,凌善金,王吉怀,杨晓轩;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2 吴立;王心源;周昆叔;莫多闻;高超;刘丽;韩伟光;;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J];地理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广胜;朱诚;王吉怀;朱光耀;马春梅;郑朝贵;赵兰会;李中轩;朱青;金爱春;;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4.5-4.0 ka BP龙山文化的环境考古[J];地理学报;2009年07期

4 王心源;吴立;吴学泽;周昆叔;莫多闻;韩伟光;;巢湖凌家滩遗址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特征[J];地理研究;2009年05期

5 罗运兵;;从龙虬庄遗址个案看史前家猪饲养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J];东南文化;2009年06期

6 李民昌,张敏,汤陵华;高邮龙虬庄遗址史前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生活[J];东南文化;1997年02期

7 王巍;;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J];考古;2004年01期

8 陈雪香;;山东日照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浮选土样结果分析[J];南方文物;2007年01期

9 赵希涛,耿秀山,张景文;中国东部2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79年02期

10 张小雷;;简论中国古代的靴形鹿角器[J];中原文物;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华顶;沈薇;;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采集经济的史学观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2 吴立;王心源;阮铮铮;吴学泽;;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环境考古学观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3 陈国庆;;浅析兴隆洼文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4 冯浩鉴,方爱平;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J];测绘科学;2000年04期

5 毕硕本;郭文政;闾国年;;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坡向坡度分析[J];测绘科学;2010年06期

6 闫丽洁;石忆邵;杨瑞霞;鲁鹏;朱丽;付强;;借助GIS研究史前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信息世界;2012年02期

7 ;当代海平面变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测绘通报;1999年01期

8 王先胜;;含山玉版及玉龟甲文化内涵探讨[J];长江文化论丛;2011年00期

9 陈园田;福建沿海晚第四纪海相地层的初步研究[J];地层学杂志;1991年04期

10 羊天柱,应仁方,林显钰,马志鑫;浙江沿岸海平面变化的初步研究[J];东海海洋;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光;;炎帝文化及其渊源问题[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2 于严严;吴海斌;郭正堂;;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模型构建及应用——以伊洛河流域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王巍;;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进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齐士峥;;嘉明湖地区的冰川地形[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商志文;天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及其全新世古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3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崔英杰;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张宇;中国建筑思想中的音乐因素探析[D];天津大学;2009年

7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8 陈永胜;渤海湾西岸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海相地层与沉积环境演化[D];吉林大学;2012年

9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舒强;苏北盆地兴化钻孔近3Ma环境变化记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吴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有喜;昙石山遗址及其自然环境演变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敏;三峡地区古代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与窑业技术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肖男;先秦时期的原始宗教与王权[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聚锋;陶寺聚落与酋邦社会[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雪红;论夏商时期河洛集团与苗蛮集团的文化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11年

8 刘丁辉;商代殉狗习俗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唐宁;安徽江淮地区西周考古学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徐时强;古环境演变与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修松;试论凌家滩玉龙、玉鹰、玉龟、玉版的文化内涵[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朔知;从凌家滩文化看中国文明的起源[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3 王心源,何慧,钱玉春,陆应诚,高超;从环境考古角度对古居巢国的蠡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孙雄伟,夏正楷;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5 俞孔坚;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6 陈恩虎;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特点浅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钱玉春;;巢湖市北山头古墓群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朱华东;;凌家滩新发现玉猪三题[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马春梅;朱诚;朱光耀;王吉怀;黄润;顾维玮;;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地层的磁化率与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6年02期

10 朱诚,张强,张芸,张之恒,沈明洁;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的环境考古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安徽大学 解华顶;[N];中国文物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前;;开展生态工程研究保持生态经济良性循环[J];河南科技;1987年01期

2 黄雅琴,肖健民,刘沙滨,朝克金,张树礼;草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88年02期

3 郭建钦;畜牧生态环境的优化问题[J];农村生态环境;1988年03期

4 郭建钦;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4期

5 康俊;;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关于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6 杨利普;新疆北部开发与环境保护[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0年01期

7 刘学勤;;保护北疆铁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博州经济发展[J];新疆环境保护;1990年01期

8 林承超;林其东;方秋贤;;东宫下村高岭土矿开采后生态环境预测与治理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9 彭珂珊;;陕晋蒙三角区自然环境面临的主要灾害及对策[J];灾害学;1991年03期

10 ;昆明市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润全;高建国;李云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兰桂山;;纵论丰宁县科学治理生态环境的典型经验与做法[A];2009新华杯迎国庆60周年畜牧兽医科技论文集[C];2009年

4 陈静;丁卫东;胡兰群;袁彩凤;郑钊;;丹江口水库河南省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及规划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张树彬;王清;郭秀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6 廖科;王伟;刘松;;长沙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7 杨成名;;贵州生态环境与生态移民策略[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8 张晓波;王晓丽;张蕊;王俊杰;;生态环境危机及对策建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9 柳领君;刘利萍;魏全伟;肖庆华;;加强农业土壤污染防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王静;朱婧Z,

本文编号:2139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39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a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